成都理工大学校长:不止解释世界 还要改造世界

15.09.2014  12:53

        编者按

        你知道“攀枝花之父”是谁吗?川报观察“校长开讲”系列更新了!今天,请听一听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倪师军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知行合一”对今天的大学生尤其显得重要。

        有思想的你,快来取取经!演讲摘录↓↓

        我们不只是要探求真理、认识世界,更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事业,这就是“务实”。

        新同学一进校门,走在成功大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三角草坪青春雕像基座上“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八个大字。这就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校训。

        谈校训:“穷究于理”就是“求真

        “穷究于理”从“格物致知”演变而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千多年来,对“格物致知”的诠释一直在演进,我们从格物致知的本意,衍生出了校训的前四个字:“穷究于理”。通俗地讲,“穷究于理”就是追求真理,探索人生哲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真”。

        同学们,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也即是说,我们不只是要探求真理、认识世界,更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事业,这就是“务实”。要“务实”,先得练就“”。“”就是成就事业所需要的本领和能力,运用好“”,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取得事业上的成就。这就是我们校训后四个字“成就于工”的来历。

        谈校友:李承三教授等是理工校训的践行者

        在慧园中的承三亭,纪念的是李承三教授,他是我校首任教务长,是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上世纪中期,他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河流地貌图,主持编制了四川第一幅百万分之一大地构造图。

        再如,逸夫楼旁小雅苑中的常隆庆塑像,当年常隆庆教授骑着毛驴找矿,首先发现了攀枝花磁铁矿,攀枝花由此发展成现在的钢铁基地和现代化城市,被誉为“西南明珠”,常隆庆教授则被誉为“攀枝花之父”。

        还有橘颂园中的邬宗岳烈士塑像,纪念的是我校56115班校友,1975年他率队攀登珠峰时,为保护队友不幸滑坠,长眠于珠峰冰雪之中,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李承三教授、常隆庆教授、邬宗岳校友等一辈又一辈理工人杰,他们是理工校训的践行者,为理工校园形成“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承校训: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今天的每一位理工学子,又如何真正传承“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精神呢?

        第一,坚持穷究于理、正道求真。“穷究于理”是从理论层面去寻求“”的精髓。明事理、求真理;要明理,先整合知识。这里面既有掌握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也有掌握社会规律和较高思想境界的“”。

        第二,敢于成就于工、务实担当。“成就于工”是从实践层面去获得“”的硕果。巧做事、能干事;要成事,先练就本领。这里面既有知识创新的“”,也有技术创新的“”。

        第三,始终知行合一、奉献社会。历史上,长期存在“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的这一哲学思辨的争论。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我们“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有共通之处。“穷究于理”与“成就于工”是不分先后、不可割裂的,要实现完美合一,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同学们要懂得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

        希望大家牢记“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积极进取,早日成材!

        (演讲全文由成都理工大学校党委宣传部提供)

扫描二维码关注《川报观察》微信公众账号

   川报观察

  《川报观察》客户端出品

  投稿地址:[email protected]

  在这里,读懂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