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非遗文化大餐”
非遗文化——藏织展示
12月20日至22日,一场名为“传承文化,记住乡愁”的非遗巡演暨“走基层.三下乡”活动,在阿坝理县木卡乡、上孟乡、朴头乡3个乡轮流上演,这是继“嘉绒若木纽节”和“花儿纳吉赛歌节”后,“中国﹒理县﹒米亚罗红叶温泉节”又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非遗演出、活态展示、现场观摩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接地气”。同时,此次活动也是继承和弘扬藏羌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空间和土壤,展示理县蓬勃发展新貌、藏羌文化魅力,促进文旅相融互动。
据了解,这次“非遗巡演”活动采用的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是走下舞台扛扁担、放下锄头登台唱的农民,所有节目从服饰、表演形式到舞蹈动作,都未经编排、包装,保证了演出的原滋原味和“本土化”。
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内容包含了藏织、藏羌剪纸、羌绣、羌笛制作等民间技艺类,推杆、拉杆、押枷等民间体育竞技类等以及骆驼走路、羌族魔术等民间游戏类内容
释比戏
一个个面部抹黑、身披麻布的“怪人”又拿着木棍、背着背篓、拿着弯刀,嘴里念念有词的上场了,听不懂羌语,却能通过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滑稽夸张的肢体动作了解演出内容。这便是失传近150年的释比戏,是羌族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2年经挖掘整理后,2014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释比戏不一样,博巴森根则是通过表演者或钻、或扭、或解的舞蹈动作,再现了藏族勇士抗击敌人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出征抗击侵略者的屯兵们情同手足、互相帮助、难舍难分的战友情,也是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8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羌剪纸
“花、鸟、太阳、云朵……”藏族剪纸民间艺人手法娴熟老道,剪子在他手中灵活翻动,眨眼功夫一幅构思巧妙、形象栩栩如生的剪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一旁的解说员向啧啧称奇的人群介绍,藏族剪纸以吉祥八宝图案为主,主要用在神龛、神台上。羌族剪纸以花草为主,主要用于服饰上,俗称“剪花样样”。
据理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理县有省级非遗传承3人,州级非遗传承人1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48人,另有登记在册的民间文化传承人460余人,为非遗传承遗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吴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