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政协:以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为着力点 推动“双助”活动走深走实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7日电 (吴平华 王天雨 汪茂林)航拍镜头下的珙县底洞镇锦绣村,山青水秀、景色宜人。那成片桑园犹如绿色海洋,随风涌动。三栋造型独特的建筑置身其中,显得格外醒目,那是珙县底洞现代农业(蚕桑)园区科技创新中心,于2020年建成。
“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的造型来源于蚕的形状。”走进珙县底洞现代农业(蚕桑)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珙县政协委员郑仲云刚刚从村上的几户小蚕共育户家中回来。作为园区管理部部长,为当地村民养蚕进行技术指导是郑仲云一项重要工作。
地处珙县中部地区的锦绣村,在2019年村建制调整改革中由原楠桥村、景阳村、百合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农户839户、3012人。多年以来,当地村民都有养蚕的传统。自“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以下简称“双助”活动)开展以来,珙县政协将锦绣村作为“双助”活动县级示范点进行打造,助力发展蚕桑产业是重要内容。
“锦绣村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特色蚕桑产业示范基地,我们在‘双助’活动中要发挥相关领域委员的专业优势,推动蚕桑产业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同时要推广新品种、探索新模式,拓宽村民持续增收致富新路径。”珙县政协主席张君表示。
技术养蚕 脱贫户奔上致富路
“去年我们家卖蚕茧收入有9万多元!”当锦绣村村民孙广说出这句话时,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是村上的贫困户。正是养蚕,让他走上了致富路。
早些年,孙广的母亲患有慢性疾病,家里缺乏收入来源,由此陷入贫困境地,还欠有不少外债。在脱贫攻坚之中,几名县政协农业界委员及当地村干部多次到孙广家发动他养蚕。起初,孙广有些迟疑。但在大家的劝说下开始尝试,一年能收入几千元。
“主要是不懂技术,养蚕单产不高,产出的蚕茧的质量也不好。”孙广说,近两年县政协组织开展的几场养蚕技能培训让他豁然开朗,特别是郑仲云委员的现场指导,让他充分认识到养蚕的周边环境,蚕房内的温、湿度及通风控制对养蚕十分重要。
走进孙广家的蚕房,今年第一批蚕即将上簇结茧。孙广的妻子正忙着给蚕投喂桑叶。去年孙广家共养殖了30多张蚕,收入9万多元。谈及自家收入,孙广的妻子脸上充满了笑容:“前些年的欠账还完了。今年第一批养殖了4张蚕,现在天气暖和了,下一批计划养6张。”
前几年,锦绣村共有64户贫困户,目前有50多户脱贫户都发展了蚕桑产业,这也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锦绣村村委会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田联刚向记者展示了去年村民养蚕收入登记表,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3户,5万至10万元的有27户。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
采访中,孙广谈得最多的是技术,这也是郑仲云感到欣慰的地方。过去两年,在郑仲云和相关专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锦绣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掌握了养蚕的基本技能。
“蚕种进入催青室孵化,需要一周左右。孵化出小蚕后,再进入小蚕共育室饲养8.5天至9天。此时才将小蚕发放至农户手中饲养。”在珙县底洞现代农业(蚕桑)园区科技创新中心,郑仲云向记者介绍了养蚕从蚕种催青到农户售茧的整个过程。他说,小蚕在村民家中养殖25天至26天左右就能售茧。每年4月到10月是饲养期,村民最多可以养殖6+1批次。
“6+1批次的‘1’俗称‘晚晚秋’,是根据气候情况的一种表述。10月中旬以后如果天气太冷就养不了,蚕对气温要求较高。”郑仲云说,为了确保出茧质量,全县发展了300多户小蚕共育户,他们承担了小蚕1至2龄阶段的饲养工作,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为进一步发挥委员的专业优势,不久前,珙县政协在珙县底洞现代农业(蚕桑)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了郑仲云委员工作室,这也是县政协“双助”示范点打造的内容之一。接下来,郑仲云除了为当地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就业指导等外,还要经常深入群众收集民意、提出建议。
“很多村民早上不到5点就去摘桑叶了,不然忙不过来。”田联刚希望在桑园中能够修建四通八达的产业路,那样三轮车能够开进桑园,村民采摘桑叶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得知这一情况,郑仲云也准备呼吁。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还将协助锦绣村争取蚕茧深加工企业落户,促进农业种养殖向农业加工和劳务产业的转变,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县政协副主席熊宗炳说。
变废为宝 新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在锦绣村采访时,在公路边发现一梱梱冬修桑树时剪下的桑枝条。田联刚说,这些桑枝条的处理曾是蚕桑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难题。
“脱贫之后,村民都用上了天然气。几乎没人愿意费劲将桑枝条搬回家,因为搬回去没啥太大用处。”田联刚说,按照森林防灭火工作要求,桑枝条不能就地焚烧。而自然腐烂还会给桑园带来病虫害。锦绣村共有桑园7000亩,每年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多达7000余吨。
面对大量“没用”的桑枝条,珙县县政府考虑将其变废为宝,经过多年探索,已成功研发出利用桑枝条作为原材料,生产桑枝食用菌。作为研发参与者,郑仲云说,目前除了正在引进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外,还在探索村民参与新模式,即由“菌业合作社或各桑枝食用菌菌袋点生产好菌袋,农户通过购买菌袋或以桑枝条换菌袋的方式,拿回家出菇,生产出来的桑枝食用菌可由农户自行销售或交菌业合作社保底收购。”
按照《底洞镇锦绣村“双助”示范点打造方案》,将充分发挥涉及领域政协委员和底洞镇政协工委的作用,打造一个委员“双助”基地,大力推行桑园套种、“猪—桑—粮”“猪—粮—菜”种养循环生态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提高桑园的产出效益,建设桑、粮复合型桑园也是锦绣村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新模式。田联刚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在新发展的桑园中,结合桑粮种植要求,合理规划,优化种植规格,在桑园中套种粮食作物,探索桑粮复合型种植模式,实现养蚕种粮两不误,这样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去年,孙广就利用自家桑园套种植了几亩生姜,但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没有太大收益。不过他没有灰心,今年在农技委员的指导下套种了大豆、蔬菜等农作物。
“下一步还将探索以桑枝屑作为主要原料,在桑园套种竹荪。”郑仲云说,桑枝屑经过发酵及生物灭菌处理后,再加入相应的辅料完全可以种植竹荪,这样又增加了一个新品种。
目前,珙县政协正在打造4个“双助”活动县级示范点。“4个村都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孝儿镇宝山村同样发展了蚕桑产业。珙泉镇中心村发展了柠檬产业,巡场镇德田村发展了花椒产业。助力这些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张君说。(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