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称现代北方汉族人体貌特征形成于宋代
新华网长春4月18日电(记者陈晨、孙阳)“汉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曾与多个其他民族融合,并导致了体貌特征的变化。”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现代北方汉族正是经过多民族融合后形成的,其体貌特征形成于宋代。”
据朱泓介绍,吉林大学2011年启动了《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课题,经过近三年的科研,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项目依托生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脉络上证实,现代汉民族经过长时期与多民族“混血”融合,并最终于宋代时期形成了与现代北方汉族人接近的体貌特征。
早在1996年,朱泓提出了先秦时代以前的古代人种类型分布状况理论框架。其中,古代汉族主要分布于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命名和划分其为古中原类型人种。
朱泓指出,经过对这一地区发掘的几十个古墓遗址、数以千计的人骨样本研究发现,古中原地区居民与现代当地汉族人的体貌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具有“低面、阔鼻、低眶”的面部特征,与现代北方汉族人面部窄、高,鼻翼宽阔,眼眶和面部扁平度中等的特点形成对比,反而更趋同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的南方居民长相。朱泓说:“中原地区汉民族人面部特征的古今差异表明,古代汉族人必然是在某些阶段经过与其他民族血统的融合。”
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对中原地区汉代、唐代和宋代三个历史时期出土的人骨样本采集和体质人类学研究后发现,汉、唐两时期的样本数据基本符合古中原类型人种体貌特征,无太大变化。而宋代时期的样本数据与古中原类型人种的体质特征有较大的遗传学距离,并开始趋同于现代北方汉民族。
据介绍,宋代汉族开始出现混合体质特征,是因为宋墓出土的人骨样本,在古中原类型基础上接受了多种其他族群的遗传学因素,其中包括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的古代戎狄族群,实现了“混血”这一过程。
朱泓教授说:“与以往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不同,我们运用体质人类学这一生物考古研究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梳理现代汉族究竟是在何时、吸纳了何种民族发展而来。这是我国首次从体质人类学角度证实了汉民族为‘混血民族’。”
据了解,《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考古学考察》将继续从分子考古学角度,深入研究各地区古代居民和动植物遗存的DNA数据,分析其形态学、遗传学特征,进一步探寻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