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崇州市“1+4”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经验与推广价值

02.07.2014  14:40

 

【专报要点】受耕地、水等战略性资源短缺的资源禀赋制约,我省农业发展必须进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本期《专报》总结了崇州市以科技、品牌、金融、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1+4”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认为崇州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我省农业面临的效益低、规模小、农业劳动力结构矛盾、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效率低等现实问题,具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我省农作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新探索。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我省崇州市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基础,科技、品牌、金融、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1+4”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简称崇州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如下观点:

一、崇州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通过引入股份制的理念和运作方式,由农户按照“入户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出资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并按照现代企业经营制度,设置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形成了产权相对清晰、责权比较明确的新型运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农户超小规模、零星分散经营这一基本问题。截止2013年底,全市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361家,入社农户达9.46万户,入社面积21.33万亩;合作社粮食亩产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上;社员户均年增收达6000元以上。

(二)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从种养大户、村干部、农机手、村官以及返乡农民工等群体中选拔职业经理人,由市农业发展局统一培训、考核和进行资格认定,并纳入人才信息库监督和年审,实行动态管理。职业经理人主要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进行销售和参与分配。目前分配办法主要有两种类型:风险共担型和保底分红型。截止2013年底,崇州已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460人,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上岗447人;职业经理人每亩收益150元,平均年收入4.5万元。

(三)构建配套综合服务体系

崇州市政府整合已有的资源,依托“一校两院”(四川农大、省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组建综合性农业专家大院,为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科技支撑;以基层农技推广站为中心,与农资生产企业结合,组建股份合作的农业服务超市,为合作社提供农资配送、专业育秧(苗)、病虫防治、粮食代烘代贮以及劳务输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粮食生产成本每亩减少100元以上;打造“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为农业发展提供品牌支持;构建政策性投融资和抵押担保平台,探索“资金互助”办法,为农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崇州模式是在充分认识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化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二、崇州模式的政策启示和推广价值

(一)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兼顾效益提升和稳定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已成为当前发展粮食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崇州通过建设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职业经理人的精细化管理,优质品种的选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实现了成本控制和产量提升,破解了“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土地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和职业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生产模式选择。

(二)创新经营模式,抑制“公司+农户”传统模式短板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企业资本强势和生产农户弱势是“公司+农户”这一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崇州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实行现代企业经营制度,既确保了农户的股东地位和基本利益,又实现了组织自身的发展壮大和产业链全程科学管理,从而破解了强势公司+弱势农户模式下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农户”产业化经营新模式。这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

  (三)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户家庭经营层面面临的规模细碎化、经营粗放化以及农户主体地位的长期稳定性问题,村社集体经营层面面临的统一经营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弱化问题已成为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崇州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农民自愿联合和统一生产经营,按股享受权利,既保留了产权“分”的状态,又强化了生产经营“统”的功能。崇州模式旗帜鲜明地证实了当前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集体组织实力弱小之间的矛盾完全可以化解,农业生产经营应当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梯队,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矛盾

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双重下降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最突出问题。崇州模式十分注重发挥人才在创造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创设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制度,形成一支高端经营管理队伍;通过农业服务超市的形式,将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培育成农业产业工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梯队。实践表明,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培训和培养,才能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五)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效率

农业科技供需之间错位、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双重不足是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解决农业科技供需对接问题,首先必须找到能够连接供需的平台或者能够促成供需对接的主体。崇州模式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格局,搭建了有效的技术需求平台,刺激了新型生产主体对科技的需求。同时,通过建立农业专家大院,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的成果供给无缝对接。

从制度创新来看,崇州模式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符合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基本论断,折射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制度内涵和理论意义;从实践意义来看,崇州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农业面临的效益低、规模小、各项服务跟不上等现实瓶颈问题,具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我省广大农作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新探索。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