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制约及对策建议

18.11.2013  13:30

【专报要点】通过对资阳市、遂宁市、广元市等地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本期《专报》提出,当前,我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建设和管护成本较高、对小农户挤出效应较强、技术要素投入不足、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建议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循环技术体系建设;积极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点支持循环链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郭晓鸣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中,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当前,各地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探索出以下几种极具推广价值的模式:
(一)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种养循环模式。“猪+沼(发酵床)+果(菜、粮)”、“猪+沼+电”等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种养循环模式,通过沼气池、发酵床等循环媒介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有效破解了生猪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降低了农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促进了清洁能源的使用,而其产生的有机肥减少了农业化肥使用,提高了产品质量,特别是显著增强牲畜抗病能力和促进蔬菜瓜果无公害化生产。
(二)以林果种植为中心的种养循环模式。“林果种植+小家禽养殖”、“林果种植+林下套种牧草+牲畜养殖+沼气+有机肥种植林果”等以林果种植为中心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主要通过立体空间发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在促进林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的同时,有效防止养殖业污染,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三)立体复合型种养循环模式。“小家禽+牧草+水产”、“麦+菌+稻”、“稻田种养综合利用”等立体复合型种养循环模式,重点是实现空间上的综合利用,产品复合程度高,见效周期短,投资灵活,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生物产品的总体产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多种循环模式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一是在循环规模上,由分散的、小规模循环逐步向适度规模、集中循环发展;二是在组织模式上,由农户内部单一循环向多主体多元循环转变;三是在发展动力上,由自发的被动循环向自觉的主动循环转变。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内在需求,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突破四大制约:
(一)建设和管护成本较高的制约。与传统经营方式相比,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内容较多的系统性工程,用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较高,循环设施的日常管护还需不断投入资金。而循环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加上可能的政策和市场变化,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较大。
(二)对小农户挤出效应较强的制约。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倾向于向种养规模化、主体业主化、管理公司化的方向演进,很多地方倾向于支持农业公司租用农民土地来创建现代循环经济园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基地。租出土地的农民基本上不能分享循环经济园发展带来的较大收益。
(三)技术要素投入不足的制约。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循环链接技术等手段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效循环利用。但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形式创新较多,却鲜有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少有通过使用新材料替代常规材料实现节能,或者通过建设生态型沟渠有效吸收农田重金属的情况。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动力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足的制约,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历史欠账,已经严重阻碍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在技术进步、土地规模集中、政策激励等因素影响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覆盖主体越来越多,循环链上的利益主体也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然而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尚处于较低水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利益协调难度大且交易费用高,导致种养循环链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三、加快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链上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确保循环链的无缝化联结。同时,推动循环农业专项资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通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相结合,抓住支农惠农工程建设机会,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规模优势。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循环技术体系建设。现代循环农业对科技的依赖性更强,应抓住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契机,以清洁栽培、能源生态工程、有机复合肥等循环农业技术为导向,以延长和完善循环产业链为主线,加强政府、企业、农民、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三)积极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点支持与农户集中居住相适应的、以规模化生态养殖和标准化绿色种植为核心的种养循环模式。针对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的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庭院循环经济模式,主要通过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小农户规避生产风险,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效率。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园区经济循环模式,则应通过以奖代补、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业主加大循环经济投资力度。
(四)重点支持循环链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第一,对具有公共品属性的环节,包括循环经济模式设计、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可追溯体系等,重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以支持。第二,对循环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如提灌站、沼液池(蓄水池)改扩建、以农户为受益主体的沼气发电设备等,主要以财政直接补贴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第三,对农户直接受益的环节,包括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新技术(如有机肥生产)应用推广、良种繁育、养殖(寄养)小区基础建设、入户沼液(气)管网铺设等,主要以财政贴息、担保贷款、直接补助等方式支持。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