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你说的都对”?
任子威、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他们经过了本届北京冬奥会,就多了一个头衔,奥运冠军。
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手握4个奥运冠军的王濛是本届冬奥会中除运动员外,最出彩的那一个。
从2月5日冬奥首日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比赛,到2月16日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短短11天的时间,王濛彻底完成了从运动员到现象级顶流的蜕变。
金句、热搜、流量,风趣幽默激情四射的王濛,与体育解说员黄健翔的合作更是被网友亲切称为“拍案组合”,为冬奥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图/咪咕体育她的专业判断和霸气评价,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也让自己的光芒在退役8年后再次绽放。人们从等比赛到等王濛,她为中国短道速滑队乃至冰雪项目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流量红利。
“请把王濛焊在解说席上”这是很多被王濛圈粉网友的呼声。
事实上,本届冬奥会上王濛的表现,相较优秀的体育解说员,还有距离。
金句的正反面
“我的眼睛就是尺”,这是王濛在本届冬奥解说台上为观众献出的第一个金句,也正因为这句话,为王濛的解说首秀完美地开了一个好头。
2月5日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的决赛,在武大靖以微弱优势率先冲线时,王濛大喊“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我告诉你们,肯定赢了!首金诞生了!”
在观众们都为武大靖的冲线捏一把汗的时候,王濛的话仿佛给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自信的表达,专业的判断,让人们不得不相信她的判断。
事实上,那场比赛,第二名意大利队仅落后中国队0.016秒。
就在中国队拿下首金之前的混合团体接力半决赛中,王濛就曾通过自己的判断先于裁判长做出了美国队犯规的结论。
“这个镜头给我看十遍!美国队绝对犯规了,我们能进决赛。”
王濛在冬奥解说中。图/咪咕视频截图不久后的2月11日,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半决赛中,中国队与加拿大队发生碰撞,王濛第一时间表示“大家别慌,踢刀了,能判进”。正处在沮丧情绪中的观众被王濛的话重新振奋了精神,在裁判观看录像的过程中,王濛反复提起自己曾经带队时遇到的判罚,认为和这次的情况相同。
“我为什么能坐在这里?是因为我曾经向国际滑联技术代表请教了两个小时,我翻译都没带,我跟她说,你必须把我整服了,不然我没法给我的队员讲明白。”很快,裁判长的判罚证明了王濛的判断,因发生“踢刀”碰撞,中国队被判进决赛。
专业的判断和幽默的语言,以及短道速滑瞬息万变的场内情况和惊心动魄的赛场表现,让王濛的解说在互联网中迅速发酵,王濛的解说仿佛和短道速滑这项比赛融为一体。
这些天里,据《黑龙江日报》统计,“王濛解说”这个词条在微博热搜中挂了2100多分钟,有50余条相关话题,近10次热搜榜登顶,足以说明人们对于王濛的喜爱程度。
但在11天的短道速滑解说过程中,从体育解说的专业视角上来看,王濛并非完美,甚至还有不少硬伤,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王濛的高人气高流量高热度下,不应该被忽略。
解说中,王濛不止一次对他国运动员的摔倒或是出局流露出主观情绪,但这些言论是否适合在解说席中表达?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是谁啊?自己摔倒了没办法哦,我也不知道怎么同情他们,来让我们再好好看一看回放,他们是怎么摔倒的?”
“我的天,这真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惊喜啊!”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半决赛比赛当中,孙龙的表现遭到了王濛的质疑,“这是把自己当大哥呢?你怎么就不拼命滑了呢?他这个状态就应该下场,直接一个大嘴巴子踢去隔离!”随后,王濛还爆料了自己任教练时,自己用一张机票将孙龙送回了省队反省的故事。
当网友将王濛送上顶流之后,我们是时候探讨一下体育解说究竟是怎样的工作了。
体育解说,一个控制的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体育播音主持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徐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体育解说是赛事转播期间唯一在发声的人,他们的声音会被观众视为对比赛中某些人、某些事的权威判断。”
在徐力看来,体育解说是赛事转播中公共话语的组织者、参与者、表达者,肩负着重要的意见交流、诠释和把关的任务,体育比赛是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因此体育解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新闻现场报道的功能,而且是即时同步的报道,在尚未统观事件全过程的情况下,在表达上更需严谨和慎重。
解说中王濛引得搭档黄健翔大笑。图/咪咕视频截图王濛在本届冬奥会中主要承担解说嘉宾的工作,就是人们常说的B角,在专业范畴中,“解说嘉宾”或者“解说顾问”一般邀请对该运动有丰富理解的准专业人士来担任,或为前职业运动员,或为长期研究该领域的体育评论员。
从本届冬奥会中王濛的表达来看,她以丰富专业的运动知识、独特的表达方式、快速敏捷的专业判断,以及站在运动员身份对于其他运动员的评判,是非常出色的,可以说她超额完成了一个“解说嘉宾”可以做到的所有。
根据上述的观点,解说员肩负着重要意见的把关的任务,王濛显然没做到最好,她率真直爽的性格特点,同样也收获了人们的点赞,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位常年参与大型体育赛事转播的解说顾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多年实践后认为,“体育解说,是一个控制的艺术。”
“由于我常年担任B角,我虽然不用时刻思考要如何引导观众,但是我同样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于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字斟句酌。”
“在一次直播过程中,我通过做功课,了解到一位运动员,年幼家境贫寒,最终是运动队用一头牛、几头猪从他家中将他换到了运动队里。在解说中我刚说出这个故事,就被旁边的搭档拦住了。”
比赛结束后,搭档对他说,这个故事虽然真实性没有问题,但是仍然会让观众产生与比赛无关的思考,甚至会为该运动队和运动员及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样的问题在解说国际性赛事的时候就更为明显,从搭档到导播,再到直播监督,都会非常谨慎地对待解说员和嘉宾的话。
“很多观众认为我们面对镜头就是解读比赛,但实际上,我们通过信息传播和扩散,承载的是一个媒体的工作和任务,在体育解说中,尽可能地要让观众的注意力回归到赛场上,而非其他的地方。”
“职业体育解说员,是要通过自己的解说让精彩的比赛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品,久久回味,而不是让自己成为艺术品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得不说,王濛确实是一个做体育解说的好材料,或者说,她距离最好的体育解说并不遥远。”
“王濛应该感谢提供她解说的平台,假如换一个平台,第一次解说后,她也许就被拿下了。”
为王濛提供解说平台的咪咕,显然不会拿下王濛,根据数据显示,自2月5日起,咪咕视频的单日下载量,从84637迅速飙升至316937次,仅次于央视频,位列iPhone下载榜第二位。
王濛的爆红不仅为在赛事转播这条赛道上的新入局者提供了流量样本,也让他们在未来的体育解说工作中,有了更好的参照标准和改进方向。
王濛的启示
王濛究竟给中国体育解说留下了一个什么样本?
这个样本的核心,是一个充满自信和专业性,以及优秀表达能力的B角,当A角完美实现其方向控制功能的时候,二者叠加就会出现极强的化学反应。
尤其是在解说非足篮球这样国际上高市场化的赛事时,专业性和表达能力会让观众得到很好的观赛体验。
反观我们职业运动员退役后转型解说员的情况,纵观所有赛事,转型成功的无外乎“宫磊、徐阳、王仕鹏、马健……”即便是人们通常认知的转型成功,也没有达到王濛的高度。
王濛参加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图/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绝大部分本土职业运动员在尝试赛事解说员的时候,都会出现表达不畅,词不达意,最终呈现话少甚至沉默的状态。
前述受访的解说顾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王濛对于短道速滑的理解和做职业运动员所达成的成就,是绝大部分中国职业运动员不能比拟的,她曾站在过世界之巅,达到过绝大部分运动员和其自身从事的运动没有达到的高度,她的表达和自信的状态,也都是国内运动员中鲜见的。”
想要在解说台上复制王濛的成功,并不容易,这和我们多年来的体教分离有关,大部分国内运动员在少年时期就远离社会和家庭,在体校环境内或者职业运动队的梯队中封闭生活,文化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都有所缺失的情况下,职业运动员想要有个好表达能力和控制能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退役后的多年,王濛就在短视频平台或是综艺节目中进行过尝试,这个过程让她对于传播和表达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这些闯出来的机会,也同样是本土运动员缺乏的。
徐力认为,体育解说必须要遵从它的创作规律,要在完成体育解说任务的基础之上进行有色彩的发挥。如果没有前者做基础,只有后者是不可行的,“正如水是用来解渴的,现在在水里加点糖,让它好喝,但是如果不要水,只要糖,谁还会用它来解渴呢?”
短短11天的赛事解说中,王濛不断在过程中调整自己,可以看到后期她已经在自己的表达和情绪上进行了极大的控制,这样短时间的调整和变化,同样可以说明王濛的能力和情商,她正在向体育解说的实质靠近。
某些运动和运动员,从成绩到经济水平都从未达到过世界之巅,对于很多顶尖赛场中会遇到的复杂局面没有应对经验,这样的运动员同样不具备王濛在解说席中的能力和底气,从这些因素看来,王濛是个偶然案例,不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从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我们与世界优秀的体育解说范例相比较,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同样是王濛带给我们的启示。
16年前在解说席上呐喊过的黄健翔,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拍着桌子的王濛。
“你说的都对”成为了黄健翔为冬奥会留下为数不多的金句之一。
点击进入专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