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远校长谈第三次创业
第三次创业,是推动学校事业内涵发展、提质升位的重大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三个多月的调研,结合全校师生近半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学校第三次创业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日渐明确,就是要进一步找准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特色发展,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与成都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战略,通过优化结构、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跨越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与成都市相匹配、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为此,我们将按照“十年跨越三步走”的规划,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发展:2014-2018年,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初步实现城市融合发展的特色大学;2019-2021年,整体推进、跨越发展,力争跻身高水平城市型特色大学;2022-2024年,继续推进,争取成为与成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牢牢依靠广大师生,从制度、实践、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落实以人为本办学理念,激发全体成大人的工作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学校第三次创业的不竭动力。
深刻认识发展现状
找准学校第三次创业的历史基点
第三次创业是学校历经30多年发展历程后迎来的新篇章。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对学校发展现状、所处历史方位、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差距形成深刻而统一的认识。总体而言,“成绩显著、差距明显、前景可期”是对当前学校发展科学且理性的定位。
“迁建升本”二次创业以来,通过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学校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构建起体现综合性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型综合大学发展格局。其间,教授、博士师资双双过百、高级别质量工程项目快速增加、美国孔子学院成功开办、三甲附属医院整体并入、本科合格评估顺利通过、川抗所无偿划转并入、硕士学位授予权顺利取得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第三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临我国高等教育由大转强、教育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深入、高校分类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同质化竞争形势仍然严峻的现实境遇,作为一所新升本院校,我们与现代一流大学、老牌本科院校之间,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大学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高标准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和整合资源全面培育学生成才的理念及实践,作为众多一流大学屹立于高校之林的重要法宝,对我校第三次创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深刻认清学校现状,对我们科学选择第三次创业目标、确立事业再出发原点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落实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人力培养”双重任务
《礼记·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至上目标。源于西方的现代大学尽管职能一直在改变,从传授知识、培养绅士,到发现新知、发明新技术,再到运用技术,服务社会,经历多次变革,但一直未变的是学校的核心使命——培养人才。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始终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概莫能外。
就高等教育而言,促进人的发展包含“人的发展”与“人力培养”双重任务,是其有别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更高要求。这是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是学校持续发展,树立长远声誉的基础。第三次创业,就是要通过加强通识课程、工科基础课程和宽口径专业课程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育人工作双重任务得到落实。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整合校内外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更高质量的教育、更人性化的管理、更贴心的服务,为学生成才创建环境,提供支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我们要进一步凝练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四维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发挥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努力形成具备“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校训精神品质的成大人才品牌。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学分比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并深化本专科和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着力激发学生梦想和激情,促其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成为精彩而有底气、人格健全且精神充实的大写的“人”。
立足融合成都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与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充分互动,与成都产业需求充分对接。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又充满现代、开放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成大作为成都市的一张名片,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符合这座城市的需求和气质。要主动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与成都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六大专业平台”,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成都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支撑。同时,进一步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各类资源,融入学校办学需求,打造“政产学研”人才培养链,为学生成才发展提供更多优质资源、更多就业选择。
坚持人才强校核心战略
探索构建各类人才“多轨道”分类发展模式
大学之大,大师云集。梅贻琦先生所言直指师资队伍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办学水平的保证,是永恒的工作重点。通过“双百工程”建设,学校师资队伍数量、质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前,正全面推进的“1315”人才建设工程,将着力把师资队伍质量、结构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但是,学校师资水平与一流大学乃至省内部分重点高校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是影响学校第三次创业提质升位、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第三次创业乃至学校今后的整个办学历程中,人才强校战略都将是我们要毫不动摇、始终坚守的第一要务。人才竞争,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人才建设体系的竞争。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教师队伍“多轨道”分类发展,探索建立各类人员分类设岗、发展、考核机制,着力激活人的活力。学校将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同时进一步确立各学院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加强对人才建设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将优化配置办学资源,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投入等,把优质资源配置到优秀人才,为人才发展铺路搭桥。
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才强,学科强,学校强。要积极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举措,按照“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路径,科学规划、按需引进、优中选优,加快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专任及专职教师队伍。要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培育、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引领、更加注重人才国际化、更加注重人事工作机制创新、更加注重人才管理人性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着力加强高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吸收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加大外籍、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灵活引进海内外名校博士。同时,将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高等研究院,人才特区,积极搭建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各类平台。
学校将进一步推动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营造促进教师发展的良好学术文化氛围。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优秀青年科研队伍,建设一栋高水平科研大楼、一批特色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重要交叉科研中心,一批前沿或重大科研方向。通过教育体系、评价体系、人事体系、大学制度的内涵体制机制建设,引导教师明晰自身发展目标与路径,促进人才积极进取,追求卓越。
加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
营造形成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
如果说学生和教师是第三次创业的两个关键要素,那么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解决的就是第三次创业的两项控制性硬件建设工程,而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就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保障两项工程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软环境。在大学这座文明的象牙塔中,要解决好人的发展问题,就务必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精神文化软实力建设。
曾经在巴黎,与一位理工科背景的大学朋友同游城市建筑、历史遗迹,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一处景观背后的文化历史、哲学人文。我很惊叹朋友的“百事通”,也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培育并形成陪伴学生一生的优秀人文素养,其重要性甚至高于专业课学习。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超越专业类院校的天然优势,尤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优秀校园文化培育。一所大学独具特质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学校培养的人才特质。学校将着力发挥优势,引进更多文史哲方面的专家教师,增加通识类课程,扶持文化传承类学生社团建设,逐步形成具有成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和人才特质。
优秀的校园文化堪称一所大学的灵魂,甚至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质量。积极进取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协调发展的源头活水。相比众多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成大处于蓬勃发展的青春时期,尚未形成特色十分鲜明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由此,我们也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上具有更广阔的空间。由8亩地,14间教室发展到今天的两千余亩美丽校园、近3万名师生员工,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是我们独具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不竭源泉。从校歌、校训、校徽、校园景观设计,到报纸、广播、网站、新媒体,要多渠道、多层面发掘、凝炼、宣扬、传承成大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构建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汇聚师生正能量的重要催化剂和弥合发展间隙的重要粘合剂。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第三次创业,需要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精心培育并切实贯彻落实。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加强对人才分类发展机制、师风师德规范、学生学风建设规范等方面管理服务育人制度的宣扬和培育,有助于建立尊重规则、严守底线、自律有为的工作、学习氛围,彰显大学文化特色。借力制度文化,将进一步增进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毕业生带着母校的精神文化走向社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品牌形象将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历史中接受检验。
“人心齐,泰山移。”全校师生是学校第三次创业源源不竭的动力。未来十年,只要我们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道路,坚持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奋力实现“三步走”目标,我们建设与成都市相匹配、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型综合性大学的步伐定将迈得更加坚实。
(文/苇塘 旻旻 编辑 唐伟 责编 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