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成网专访王清远校长: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图)

30.06.2014  17:17
   

      编者按:近日腾讯大成网教育频道就“成都大学当前所处的历史地位、成都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哪里、如何将成都大学办成让学生引以为傲的大学……”等问题采访了王清远校长,并于6月27日刊出专访文章《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链接 http://cd.qq.com/a/20140627/017159_all.htm #page1 )。现全文刊载如下:


转播到腾讯微博

成都大学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成大紧密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取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学研究机制,增强地方服务能力,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上探索前行,初步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的科学转型、特色发展之路。近日,带着众多高考考生和家长朋友深入了解成都大学的期望,大成网对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教授进行了专门访问,希望找出成都大学快速发展的“秘诀”,给考生朋友们选择成都大学增添一份更具分量的砝码。

 

记者: 作为一所迎着改革春风而生的高校,成都大学历经35年的卓越历程,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当前,又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

 

王清远: 成都大学作为1400万成都人的“独生子”,既是万千宠爱于一身,更有万斤重担荷在肩。学校始建于1978年,历经35年发展,现有16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医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拥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7%。

近年来,学校着力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推动大专业平台教育改革,构建产业融合型科研工作机制,牵引学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学校师资队伍、招生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和科学研究能力等主要办学指标明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在服务成都发展中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作用日渐显现。

历经“建校创业”、“迁校升本”两次创业发展,学校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当前正全面推动以丰富内涵、提质升位为核心的第三次创业,向着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目标奋力前行。

 

记者: 在成都众校云集的环境里,成都大学选择了一条怎样“突出重围”的发展道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哪里?

 

王清远: 在高校林立的成都,学校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该如何科学定位,办出特色。这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为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按照差异化错位发展的基本思路,学校充分考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办学的不同层次需求,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其核心要义在于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就是要立足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办学,逐步构建起与成都发展充分协调互动的事业推动机制,形成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地方谋发展的基本模式。

在此理念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地方服务为牵引,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大职能,通过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业融合型科学研究,着力培养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研究开发产业企业急需的应用项目,“城市型”办学特色不断凸显,“大学”发展根基得到夯实。反映在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学院在美国成功开办、三甲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整体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所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无偿划转并入、硕士学位授予权顺利取得等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以及新生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60%以上的学生在成都地区实现就业、60%左右的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等教学科研成绩,充分展现了学校发展活力,彰显了城市大学特色。6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以“成都学院:产业融合牵引大学发展”为题,对我校办学特色进行了专门报道。

 

记者: 你提出要把成都大学办成“学生能为之骄傲”的大学,办成“能给师生以优秀人文精神熏陶”的大学。请问,成都大学为此做了哪些努力,下一步又将怎么做?


王清远: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第一要义,也是“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基本落脚点。“学生为之骄傲”可以看做人才培养成效的标杆,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实质就是要以高质量的人才“征服”学生、家长及社会。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掌握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基础和专业细分,课程体系窄、专、深,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这一困境,成都大学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学分比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整合政府、企业、学校资源打造“政产学研”人才培养链。

根据成都产业发展趋势,学校打破学科、学院、专业界限,搭建起涉及学校14个学院和41个专业的文化创意、国际合作教育、电子信息、健康产业、教师教育、汽车产业六大专业平台。通过推行“校内学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学生测评“理论水平测评+实践能力测评”、近几年每年20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及科创项目、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等创新举措,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改革成效逐渐显现。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从2007年的4项增至2013年的74项,4000余人次学生参与科研课题,1万余人次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

下阶段,学校将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资源调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深化制度机制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软硬件办学条件,努力向同学们提供更多资源与机会,以更好的教育、更人性的管理、更贴心的服务,促进成大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要让成大毕业生在成都及四川逐步形成基础扎实、上手快、动手强、能做事的良好口碑与品牌。达成这一目标,“优秀人文精神熏陶”尤为重要。成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的城市,成大作为成都市的一张品牌也应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学校的职责就是要整合成都及学校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找准方向,自由选择,实现更均衡、更科学的发展。大学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模子的“人才”,而是要同学们各有所长。学校将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找准兴趣和优势,获取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记者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在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有何举措?

 

王清远 :师资队伍建设对任何大学而言,都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成都大学通过近几年的“双百工程”建设,学校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了尤为显著地提升。当前,正全面推进“1315”人才工程建设,努力将师资队伍质量、结构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教师队伍的“多轨道发展模式”。学校将在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的同时努力激活各类人员活力。高层次人才建设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相应的人才计划结合起来,加大外籍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灵活引进海内外名校博士。按照分类发展的思路开展教师培养工作,让授课能力强的教师安心教学,上好课。同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促进青年教学名师成长,形成青年教师合力。还将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积极参与海外培训计划。

为此,在办学资源配置上,学校将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把主要的、优质的资源面向一线教师、学生需求、面向一线教学工作需求倾斜,强化统筹配置,凸显师资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凸显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记者: 成都大学在教育国际化上走在了省属普通高校前列,学校的指导理念和做法是什么?

 

王清远: 我们一直认为,国际化视野是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全球化时代对高校办学的内在要求。为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新西兰、泰国、丹麦等国的20余所高校在学生交流、师资培训、合作办学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仅2013年,学校就接待来自12个国家的留学生近200人,142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2010年,我校与美国新罕布什大学合作申办孔子学院获批,成为省内第二所在海外成功举办孔子学院的普通高校。目前,学校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办学在读学生总人数达600余人,成为省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之一。学校还申办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HSK汉语水平等级(网络)考试考点。建立了国内唯一一家由政府支持建立的对泰研究国际平台——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学校校际国际合作交流,还积极促进了成都市与泰国清迈省、新西兰汉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

今后,学校国际化的努力方向是更加充分地利用成都城市品牌,把学校的国际化融入到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之中去。要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加强与国外专家及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提升国际化层次和水平,凸显学校发展的这一亮点与特色。

   

      (学生编辑   王夕彦 编辑   肖乃田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