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在身边]王伟:扎根芦山震区500天 助当地恢复生产

01.07.2015  20:41

  一间10平米的房间便是王伟和其他同事的办公地点

   坚强堡垒 时代先锋·“三严三实”在身边

   扎根灾区500天 帮助当地恢复生产致富奔小康

   ——王伟同志援建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

  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看到的是王伟和他的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听到的角落的打印机嗡嗡作响的声音。芦山县飞仙关镇的106个灾后重建项目的资料都在这间房子里,由王伟和他的同事们完成。算算日子,身为绵竹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的王伟已经在仙关镇度过了近500天。

  在援建飞仙关镇期间担任工作组组长的王伟,带领其他几位同事完善项目资料,协助飞仙关镇政府开展工作,积极帮助当地群众发展产业,恢复生产生活。他扎根灾区、敬业奉献的精神,被省委公示评选为201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带病奔赴灾区 援建精神感动身边同事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12月4日,年近50岁的王伟和他的9名同事来到绵竹市对口支援芦山县飞仙关镇支援灾区。在这里,他们承接了飞仙关镇几乎所有重建项目前期手续、资料完善工作。

  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环评……飞仙关镇的106个灾后项目,涉及600多个前期手续。王伟和同事们尽己所能,做好项目前期的每一个环节所需的工作。

  王伟把“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清平“8.13”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项目管理经验运用到支援飞仙关镇的日常工作中,以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科学快速的工作效率,把许多项目前期缺乏的手续资料逐一完善弥补。

  吃几口泡面继续工作、累了就趴在桌上休息、经常加班……。这些都成为了这位年近50岁,身患高血糖、肩周炎等疾病的王伟在灾区的家常便饭。

  他这种坚守工作岗位,废寝忘食的精神,感染带动了飞仙关镇灾后重建项目办的年轻同事们。“王组长办公桌的茶杯里长期泡着降血糖的药茶。”与王伟一起共事的人员说,王伟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取消了医院专家的预约,靠每天吃药控制病情。

  有时候肩周炎发病,痛得抬不起肩膀,王伟就买来药酒,揉一揉伤处,又继续俯首在电脑前耕耘。

  去年七月王伟不慎烫伤腿部,本来有机会回家休养的他选择继续在飞仙关镇坚守,与同事们一起攻克灾后重建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一年半的倾力付出,换来可喜的工作成绩。在王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飞仙关镇106个灾后重建项目所需的611个前期手续,已办理完成532个,完成率达到87.07%。为飞仙关镇灾后项目建设扎牢根基、夯实基础。

  王伟(右)了解灾区房屋建设

   灾区群众是亲人 帮助乡亲致富奔小康

  “绵竹也是地震的受害者,但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帮助,尤其是江苏省的无私援助。因此,借着这次机会,我们想把这种爱心和感恩之情传递下去。”王伟说。

  如今,来到飞仙关镇凤凰村新村聚居点,就能看到重建的房屋雪白的墙壁上画着美丽的绵竹年画。据了解,这是在2014年春节前夕,在绵竹市后方援芦办的协助下,王伟联系绵竹市的年画匠人,把绵竹年画绘上灾区的新墙。

  “看着墙上栩栩如生的绵竹年画,就想到绵竹对飞仙关镇的支援和帮助。”凤凰村新村聚居点居民周维康说,优美多彩的绵竹年画绘上灾区新家园的墙,不仅寓意吉祥,传递祝福,更象征着绵竹和飞仙关镇的手足情深。

  王伟心里不仅想让灾区的群众住上新房子,更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致富奔康。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今年5月,飞仙关镇两批乡镇、村组干部前往绵竹,学习借鉴当地灾后重建和乡村农旅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这趟绵竹行,给了我们村里不少启发。要感谢援建干部为我们创造的机会。”绵竹市灾后重建的成果给凤凰村村主任李永平留下深刻印象。

  了解飞仙关镇有不少村民有发展养殖业的意愿,王伟又利用私人关系,联系绵竹本地企业家为飞仙关镇捐赠价值50万元的种猪200余头。帮助飞仙关镇5个行政村建立1-2个仔猪繁育基地,通过基地向全镇农户优惠出售仔猪,促进全镇生猪出栏的持续增长,达到恢复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

  一年多里,王伟带领工作组援建干部在完善重建项目资料的同时,协助飞仙关镇政府开展征地拆迁、积极参加各类感恩文艺演出、援建干部篮球比赛、中秋茶话会等活动,广泛宣传芦山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充分展示芦山县恢复重建和绵竹援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营造了良好援建氛围。(记者 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