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依法治省进程
2013年,对于四川来说是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刚刚完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的四川,又遭受芦山强烈地震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冲击;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又面临化解过剩产能、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在特殊、艰难、不平凡的一年中,四川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把握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创了新局面。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华社记者就社会关注的热点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
记者:2013年,四川面对那么多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是如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稳定的?
王东明:我们紧密联系四川实际,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通过系统深入的调研,清醒认识到,虽然近年来四川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并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坚持全省工作主题不动摇。
我们强调的发展,绝不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发展,不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
记者:当前,四川发展主要面临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将如何应对?
王东明:四川与全国一样,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自身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人口红利、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不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突出矛盾和挑战。同时,四川还面临着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不尽合理、有效支撑不足,地方政府负债较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芦山地震和暴雨洪涝灾害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繁重等特殊困难和问题。
我们将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省,着力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四川鲜明提出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请问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东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法治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和遵循。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四川是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比较复杂,有的还很尖锐。没有法治的保障,社会稳定没有根基,改革发展难以推进。
记者:四川要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干部队伍是关键力量。您认为,什么样的干部才是四川需要的干部?
王东明:四川发展需要的干部,应该是“思想解放、敢闯新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品德高尚、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我们将认真践行“好干部”标准,以更大力度抓好干部教育和培养工作,紧扣改革发展任务选贤任能、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为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记者: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离不开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与监督体系。四川在这方面将会有哪些动作?
王东明: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决策失误纠错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审批信息公开、资金监管、专项检查、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
二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和政风行风满意度测评在责任制考核中的作用,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制度。
三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围绕反对“四风”,建立健全改进文风会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治理吃拿卡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基层及群众等制度;建立干部驻乡进村入户蹲点调研制度;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