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时收储价无法再“临时”

28.09.2015  11:13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走到了第八个年头,农户们收到的消息是,临时收储价,从每斤1.12元,下调到每斤1元,八年来,这是第一次下调。内蒙古的玉米种植大户王五厚似乎早有了心理准备:

  从2007年开始,我国对玉米实行了扶持政策——国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一个收购玉米的临时价格,农民可以按这个价把玉米卖给国家收储粮库。在2007年,临时收储价每斤还只有7毛多,但到2013年,已经猛涨到一块一毛二,上涨了近60%。与国内玉米价格只涨不降相反,国际市场价格却连续3年走低,目前,玉米进口价和国内临储价的差别已经达到了每吨500元左右。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今年玉米临储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没法再像往年那样,只涨不跌了:

  临时收储价运行中与初衷渐行渐远

  按照政策设计初衷,临时收储要体现“临时”的概念,国家收不收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定,而且收储价格也可以灵活调整,可这几年在实际运行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价格基本只升不降,数量也从一开始设计的有限收购变成了敞开式收购。但八年之后,价格扭曲造成市场失灵,下游企业、库存压力和财政资金,都不堪重负,使这个“临时收储”机制已经不能再“临时”下去了。

  自从2007年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以来,农民逐渐养成了依赖思想,无论市场需求怎么变,玉米都有国家收。

  服务畜牧影响更大的是下游企业。提防赔钱还算是好的,更多玉米深加工的下游小企业主,担心的不只是赔钱,更害怕在价差压力下,开不了工。菱花集团负责人杨玉玲介绍,味精行业里,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停产了:

  即便有收储能力的大企业,也承受不起国内高昂的成本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调研中发现,国内的高价玉米,让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内的玉米价格太高,有的下游企业只好舍近求远,购买进口玉米。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玉米量还只有8.4万吨,而今年,仅前8个月,这一数据就刷新为437万吨。不过,玉米进口有配额限制,有些企业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寻找替代品。

  库存压力大,靠财政埋单的日子终将过去

  大量进口玉米、寻找替代品,只要还有办法可想,下游企业就不用国内的高价玉米,这样一来,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两大压力:一个是库存压力,一个是财政压力。

  数据显示,我国的国储玉米库存目前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5亿吨,这个库存数量是个什么概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解释说:

  不过,粮库里高价收购的玉米,就算堆不下,也不能低价赔本卖出去,最终,它们只能由财政来兜底,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有数据显示,2012年玉米临时收储的财政资金成本是610亿元,到2014年,这个数据激增到1800亿,财政支出几乎涨了三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富:市场价格如果是离临储价格越来越低的话,答案是肯定的,储备需要的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高。

  更严峻的形势是,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也在大幅攀升,《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到去年,这个数字变成3700多万,今年预计还有1.3%的增长。玉米产业已经患上了三高症: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

  算上今年,我国粮食将出现连续十二年增产的可喜局面,作为我国第三大口粮,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为粮食连年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过去只涨不跌的临时收储价格,就像卡在玉米产销渠道中间的一根刺,让市场供应和需求很难合拍。今年的价格下调,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临时收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