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猪粪转为生态肥 养猪场串起绵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2.12.2013  12:34
四川省:猪粪转为生态肥 养猪场串起绵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 畜牧业协会
四川省:猪粪转为生态肥 养猪场串起绵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 畜牧业协会
来源: www.caaa.cn

  人民网成都12月10日电(宋艳)猪粪,又脏又臭的排泄物,但在绵阳涪城区关帝镇大树村沪川牧场,经过一圈循环,猪粪变成了既能肥田又能发电的“宝贝”,成功实现了畜牧排泄物的“零”排放。

沪川牧场5万平米猪舍建筑(图片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养猪场“养”出个发电站 一年节省70万

  自2008年落户关帝镇起,沪川牧场先后投资550万元,建造了目前四川省最大的容积达1万立方米的软体沼气发酵池、1500立方米CSRT厌氧发酵装置、30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以及日处理250吨的养殖废水处理设施。

  “现在有2万头生猪,一年排污7.2万立方米,全部都进入了我们的沼气处理系统,变成了清洁的能源。”沪川牧场董事长赵正义介绍说,在污水收集系统的末端,沼气池和高效厌氧发酵装置,每天可产气3000方,“这些气用于发电,可解决牧场90%的用电量,年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用沼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加工饲料,一年也可为牧场节约40万元的饲料加工费。”

  循环理念让企业得以跳跃式发展。赵正义说:“5年时间,牧场已建成近5万平方米的标准猪舍,已形成种猪3200头、年出栏生猪6000-6500头的生产规模。”

沪川牧场设置循环系统(图片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猪粪转为生态肥 催熟芦笋产业

  作为沼气池的副产品,每年产生近10万方沼液、3000吨沼渣,怎么处理?

  2012年,沪川牧场与该村61家农户一道,联合注册成立了绵阳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有机芦笋种植。沪川牧场免费提供沼液沼渣,日常管理的决策权由选出的6户具有种植经验、熟悉市场营销的村民股东全权负责。

  陈家胜,大树村3社村民,绵阳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员。据他介绍,沪川牧场免费为1200余亩土地铺设了6000米的沼液灌溉管道,每50米一个出口阀。“使用方便,每亩地每年节约肥料成本300元以上。”他将传统种植和使用生态肥料种植进行对比,“使用沼液沼渣,每亩芦笋可增产1000斤,增收3000元以上。”

  目前,沼液沼渣已占该合作社肥料总量的80%,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合作社节约100万元的肥料支出。

  企业的良好发展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际效益。大树村3社村民曹国斌算了笔帐:家中有近3亩土地流转,一年地租约2400元;夫妻在牧场打工、包吃住,年收入约7万元;明年合作社年终分红1万元。“到明年,我们一家年纯收入将达8万元,这是我以前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一模式被关帝镇党委书记吕文兵称为“一举两得”:包括在企业务工、土地流转的租金、芦笋合作社的分红,养猪场每年可为大树村带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而企业则从改善环境和带动增收中收获了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