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猪价持续下跌近半年 猪,还能不能养?
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本报制图/卢浩
□本报记者 许静 方圆
从去年12月开始,猪价持续下跌近半年,猪粮比先后跌破6:1的警戒线,如今已接近4:1。尽管今年3月政府首次启动了冻猪肉收储,还将于近期启动第二批收储,但生猪养殖依然亏损较多。记者近日走访了养殖散户、专业大户、经营加工企业和相关部门,面对“最长低迷期”,他们有纠结,有困惑,有期盼,还有针锋相对的看法和意见。
猪,还能不能养?该如何养?
生猪市场,要靠什么来稳定?
5月5日,农历立夏。午后的太阳晒得路面热辣辣的,一辆辆拉着母猪的卡车呼啸而过。
这是一条从简阳三岔湖到石盘乡的乡村公路。路两边形形色色的广告牌上的内容都与猪有关,似乎在提示人们:这是一个“猪窝子”。
我们对猪价“最长低迷期”的调查,就从这里开始。
交锋一:该不该继续养猪?
悲观派:猪价上涨看不到希望,伤透心了,不如出去打工!
乐观派:要学会逆向思维,养猪莫看价,看价莫养猪!
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在全国生猪业鼎鼎有名。作为资阳市首批“六方合作+保险”机制的示范村,这里曾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说起往事,南堰村猪业合作社社长钟志敏眉飞色舞。
如今,南堰养猪人的日子并不好过。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不断,按往年的经验,这时也该是猪价上涨的时候了,而如今,猪价上涨还看不到希望。“养了几十年猪了,咋越来越看不懂了呢?”叹了一口气,钟志敏倚在椅背上,不住地摇头。去年冬至前,老钟和合作社的几个负责人合计着卖还是不卖,“当时我的意见是不卖,按理说,冬至过后就该涨了。”但因为存栏量过多,最后大家商量还是卖了100多头,当时的价格是每斤毛猪8.2元。没想到,之后每天都在跌,“一天跌两毛,跌得人直冒汗!”现在,毛猪价格已经跌到了5块多。
看不准的不止老钟。同村的谢良文来找老钟,合计下一步怎么办。
谢良文以前在外打工,2007年回村开始养猪,他有一本详细的账本。“干了7年,两口子一共赚了不到20万,平均下来一年一个人才1万多块,真不如出去打工!”
现在,谢良文的猪圈里还有200多头肥猪,都已经长到了两三百斤。卖吧,一头要亏500多,不卖吧,每天还要再花两三百块的喂养费。再这样下去这几年就相当于白干了!
养殖户巫立林转身要快得多。“还是我洒脱,就两头母猪,行情不好,早就处理了!”巫立林把自己比喻为“船小好调头”。“养殖户心都伤透了,以后就没人养猪了!”钟志敏一声叹息。
记者来到邛崃市前进镇凤凰村时,养殖户邓永文则是另一种观点:“只要有人吃肉,就不怕没人养猪!该淘汰的就淘汰,该退出的就退出!”
邓永文戴着一副2000多度的高度近视眼镜。从小视力就不好,上学的时候也只能竖起耳朵听。“养猪也一样,不能光凭眼看,还要自己琢磨。”邓永文养了10多年的猪,说话颇有哲理,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听风者”:当一个人的视力受影响后,听觉和思维会产生代偿效应。
他从未翻过船。这轮猪价下跌,也全身而退。此时,邓永文正在大兴土木,投入100多万元扩建标准化猪舍,花了10多万元引进良种猪。
“要学会逆向思维。养猪莫看价,看价莫养猪!”临别时,邓永文请记者把这句话转告给其他养殖户。
交锋二:猪价跌了,该找谁?
干预派:跌了快半年了,政府要伸手托市,设置保护红线
市场派:“十全大补”政策会打乱市场节奏,不能饮鸩止渴
4月15日,我省启动了今年首批省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目前,简阳市已经收储了各级储备肉1万吨。“1万吨算是杯水车薪!”一名业内人士说,“跌的是元元子,涨的是分分钱。”
南堰村猪业合作社监事长陈大清有看法:“一,‘猪粮安天下’,粮食有国家最低保护价,为什么猪就没有?二、耕地有18亿亩的红线保护,为什么存栏母猪就没有红线?全国13亿人,按照1000个人一天一头猪(85公斤胴体)算,平均下来也就85克,多了控制,少了就该补。三、猪价涨了,政府有能力‘一星期内就让猪价降下来’,为什么现在猪价跌了快半年了,也没人说让猪价涨起来?”“猪价涨跌应该交给市场,而不是找市长!”在春源食品公司,生产部经理王兴完全持另一种观点,“2007年猪价大涨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仅财政就有10项,包括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疫补助等,这一政策当时被称作‘十全大补’。一时间,各路资本纷纷涌向养猪业,‘跑地圈猪’成为热潮。最终的结果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现在的最长低迷期也算是‘十全大补’的后遗症。”
“有个成语叫啥子来着?就是喝毒药解渴那个。”邓永文问。“饮鸩止渴?”“对对对,就是这个,如果这个时候政府再伸手干预市场,就相当于这效果。”邓永文说,目前想退出的,要么就是养殖水平不高的,要么就是稳定性不强的散户,只有把他们淘汰出局,中国的猪市才能更稳定,“就像国外,基本没有散养户,人家一样不缺猪肉吃。”
交锋三:要不要封杀洋猪肉?
闭关派:关上“门”,不让洋猪来分羹
开放派:关“门”关不住,自己要练真功夫
这几天,简阳市玉成乡街邻村的养殖户程正贤很纠结。养了10多年的“土二杂”后,想掉头喂野猪。程正贤说,掉头是被逼无奈。“肉价一涨,洋猪就跑进来了,政府就该关门,不让洋猪跑进来。”
闭关锁“门”,不想让洋猪跑进来的还不在少数。一位基层畜牧部门负责人道出了他的隐忧。“加入WTO之后,国门打开了,只要猪市行情好,外国猪肉就纷纷涌入,中国人的‘肉盘子’里也该装自己的猪肉,如果全都装了‘洋猪肉’,就再也没有主动权了。”
关于这扇“门”,省畜牧食品局信息中心主任钱亮介绍了这样一段背景。
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费超过5000万吨的猪肉,占全球猪肉产量的一半。按照两万元一吨的均价来计算,中国猪肉市场产值可达上万亿元。2010年之前,中国生产和消费的猪肉量基本持平,自给自足。但一场疫病影响了这种平衡,导致生猪的存栏量急剧下降,2011年猪肉价格涨至高点,给低价的洋猪肉以进军中国市场的机会。那一年,中国进口猪肉超过100万吨,是2010年的3倍多。
对于洋猪,钱亮也表达了他的观点。国内市场猪价过高时,进口猪肉可以调剂市场价格,保护消费者利益;当国外猪肉价格低于国内时,也应遵循WTO规则,允许进口猪肉入关。“但关键在进口的时间和进口数量的把控上。”“农业部管生猪生产、商务部管猪肉进口,如果两家互不通气,就很容易造成生产与市场的脱节,造成猪价的大起大落。”钱亮表示。“狼来了也罢、猪来了也罢,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真本领守住阵地。”四川省五友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贵生说。为了学真本领,近日五友农牧有限公司组织去了一趟法国,“那里的猪舍堪比国内甲级医院手术室的环境、仔猪基本没有病死率、一头母猪一年可提供的商品猪是国内母猪的两倍、协会的作用远远超出政府……”说起差距,伍贵生感慨不已。“这一次洗牌让五友坚定了转型升级的决心,我们计划按法国标准建设一个全产业链的生猪产业园区,目前正在做可研性报告。”伍贵生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