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凸显保能源安全、促经济增长本色

20.05.2014  11:16
 

 “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4月18日,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当前要开工一批包括特高压输电通道在内的重大项目,以此作为稳增长、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几年前,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催生了特高压输电技术,而国家电网公司陆续建成投运的五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也不负众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特高压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发展特高压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60%和30%左右。面向未来,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我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8.4万亿、11.5万亿、16.5万亿千瓦时,比2010年分别增长1倍、1.7倍和2.9倍。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随着“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改善,未来一个时期能源需求还会增长。他强调,“要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但在我国,能源供应能力的提升受到“两个不均衡”的制约。一个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东中部能源资源较为稀少,而西部却很丰富;另一个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东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而西部经济总量较小,对能源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小。过去,由于电力输送容量和输送距离的限制,我国一直采用“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就是在东中部负荷中心建设大量电厂,以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但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东中部地区的电力供应逐年吃紧。

  与此同时,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导致煤电运输能力紧张、煤电价格循环上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转变“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让“电从远方来”,变得越来越急迫。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能源开发加速向西部和北部转移,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预计到2020年,我国13个大型水电基地、15个大型煤电基地、9个大型风电基地的开发规模将分别达到2亿、4亿、1.7亿千瓦。这些大型能源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800公里~4000公里。若仍依赖传统的超高压电网,无论从技术经济性还是安全性的角度看,都不是科学合理的选择。

  对此,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明确指出:“我国能源开发重心西移北移、负荷中心在东中部地区的基本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和大范围优化配置是历史必然。发展特高压是重中之重。这是解决能源和电力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满足各类大型能源基地和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公司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两交三直”五条特高压输电通道,正在发挥着跨区输电、调剂余缺的重要作用。在2013年夏季持续极端高温天气的情况下,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电力供需形势仍然能保持总体平衡,究其原因,特高压工程和跨区电网功不可没。自西南水电基地直达华东负荷中心的两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送出的电力,约占华东区外受电的一半,占四川最大外送电力的71%,极大缓解了华东地区用电紧张状况。

  因此,正是我国的能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跨大区、远距离输电势在必行。只有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才能增强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发展特高压有利于扩内需、稳增长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增加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充分发挥电网在扩内需、稳增长中的作用,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带动性强、惠民生、利长远的重点工程项目,1至4月共完成电网投资896亿元,同比增长16.63%,特高压电网项目投资是其中的重头戏。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份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制定的电网投资方案,已经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很快也将获得国家能源局的批复。这份方案涉及投资超过2000亿元,包含建设12条贯穿中国东西部的输电通道,涉及国家电网的有4条特高压交流、4条特高压直流以及3条500千伏输电通道,其中包括4月21日获得国家能源局核准的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

  特高压项目的开工建设,被认为是当前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到2020年,随着特高压电网的加快发展,累计可增加西部投资1.45万亿元、就业岗位66万个、年税收680亿元。

  特高压电网投运后的长远效益同样引人注目。作为我国首条交流特高压工程起点所在地,山西省最先尝到了特高压拉动经济增长的甜头。山西省发改委主任王赋介绍说,研究表明,输电对山西GDP的贡献为输煤的6倍,输电的就业拉动效应为输煤的2倍。

  2013年,依托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内的跨区输电通道,山西外送电量793亿千瓦时,相当于向省外输送标煤约2400万吨,在全国排名第3位。随着国家将总规模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山西,晋北、晋中、晋东等大型煤电基地电源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跨区电网发展也传来利好消息,在国家即将批准建设的12条输电通道中,就包括起点位于山西的一条特高压直流及一条500千伏输电通道。可以预见,“煤转电”配合电力外送,将在不久的将来推动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发展特高压电网在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样显著。今年年初,随着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疆电外送”能力由200万千瓦增至1000万千瓦,年输电量由170亿千瓦时增至650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转换标准煤3100万吨。这可为新疆本地带来3万个就业岗位、创造近60亿元的新增经济总量,拉动GDP近1个百分点。

  哈郑特高压工程的投运,对于受端河南来说,则意味着每年可多接收外电最大达450亿千瓦时,相当于2013年河南全省用电量的15%。“根据测算,在河南,1千瓦时电至少能够带动10元人民币的GDP。”国网河南电力发展策划部规划处处长傅光辉说。

  今年年初,一则关于江苏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江苏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电力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作为四川水电直送江苏苏州的专线,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后,最大曾向苏州输电540万千瓦,相当于苏州网供最高负荷的四分之一,对苏州经济稳步回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数据显示,1至4月,苏州全社会用电量3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8%,4月份第三产业用电增速更是达到10.13%,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可以说,特高压电网作为高效的能源配置平台,被寄予厚望,已经发挥出切实的成效,但显然,目前已经投运的五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因此,列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特高压“四交四直”在内的12项工程的批准建设,将更好地释放特高压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