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化的眉山新路

20.01.2016  10:16

按“产城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要求,建“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

□本报记者 张守帅 文铭权 袁丽霞

建市15年,四川最“年轻”地级城市——眉山,在城市建设上哪些特点最突出?答案是树木、湖泊和公园。

绿意扩散、水域延展、公园星罗棋布——截至2015年底,眉山森林覆盖率达48.08%;水域面积550平方公里,占面积比重达8%,是全省的3.4倍;新建和建成公园92个,预计2016年将达到117个。

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是,眉山跻身四川市州“GDP千亿俱乐部”,建成区面积突破45平方公里,世界500强落户数量全省第二,但快速发展并没有“牺牲”城市品相,相反,“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愈发可亲可感。

“诗书千载,两宋荣光,眉山最不缺文化。”眉山市委书记李静说,这些代表了城市精气神的符号,显于东坡宋城,隐于湿地园林,在诗情画意中细察历史文脉,城市逾有灵魂。

产城、景城、文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眉山走出了一条彰显品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市宪法”锁定目标“品质之城”一绘到底

“品质之城”是什么?自然、生态、人文,宜居宜业。

从高速路入眉山,四座古色古香的城门楼引人注目:翘脊飞檐,红柱花窗,华灯绽放时流光溢彩。

从古城门楼进眉山,独具中华古典建筑气质的斗拱灯相伴而行:似瑞莲如烛台,彰文化显底蕴,历史文化的荣光与现代城市的朝气完美融合。

从城市品质看眉山,绿地、绿化,湖泊、公园,整体风格、单体设计,体现的是以人民为本,展现的是全域景区化、全域生态化。作为东坡故里,眉山人文历史深厚;作为年轻城市,眉山自然生态优良;身处天府新区,眉山区位优势独特。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在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同频共振中,眉山城市竞争力如何“养成”,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城,考验着当地决策者。在眉山市委看来,“城市是家园,要像家一样建设和管理。城市品质是家所依、民所盼,要做实产、做足绿、做活水、做美景、做特文。”

留住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眉山首先想到了文化。自2012年开始,该市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重建城门楼即是奔向“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步。文化地标崛起,还在于恢复古城墙遗址,维修再现三苏祠,将东坡文化融入眉州大道、东坡宋城、九巷十坊等城市街区,乃至楼宇顶部也精心点缀宋文化元素。

文化软实力,有时很硬。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是“东坡文化”酷爱者,他先是捐资助学,与眉山“一见如故”后,牵线搭桥将企业项目落户眉山。在天府新区青龙园区,聚集了联合利华、格力电器、青岛海尔、林德气体等世界500强企业,园区规模企业总产值、工业税收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

文城相融、产城互动收获成效,但要把“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工业新城”同时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活品质之城”,还需要做城市“精雕师”。理念达成共识,如何一致行动?眉山启动实施了城市规划大会战、乡镇规划大会战、规划再完善以及规划巩固、完善、提升等重大“战役”,规划数量超过建市以来总和,实现了从近期到远期、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从功能到民生、从休闲生活到工作学习规划全覆盖。

水清、天蓝、地绿,是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眉山始终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始终坚持立体“五面”、地上地下“两空间”、容积率绿地率“两率”的协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市,生活垃圾处理“眉山模式”全国推广。并启动了一个宏大计划,厚植“绿海”、引入“千湖”,在城镇范围内遍布“公园”,谓之“三大工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不久前,眉山成为四川首批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之一,《眉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有望成为该市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这部“城市宪法”,将确保“品质之城”建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干到底。

“三大工程”变现生态理念城市要绿、要水、要景

砍还是不砍?眉山曾面临这样一个选择,老城区行道树茂盛,白天为市民带来清凉,晚上却遮挡了路灯光线。眉山选择了“砍”灯架。路灯“身段”降到树冠以下,留住了绿,又照亮了夜。“矮子”路灯,赢得市民喝彩,也使得3条街道荣获“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称号。

李静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眉山经济社会发展最具优势的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2013年起,眉山启动“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让城市更“生态”。

沿路沿江“绿带”,中心城区和五县城“绿肺”,集镇“拥翠”,乡村“绿家”——三年投入24.5亿元,眉山森林覆盖率增长4.08个百分点。

中心城区东西南北有四湖,彭山长寿湖、丹棱桂花湖、青神如意湖,全域“千湖”——通过引水入城、入镇、入村、入园,增水、见水、活水、碧水、甜水,新增水域面积77平方公里,既解决饮水,还把滩涂地变成湿地。

2015年元旦,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投入使用。2016年元旦,东坡竹园向市民开放。每月每季都有公园建成——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景区公园,眉山市民步入家门口的“公园时代”。

当地群众为三大工程叫好,而环保部门感触最深的是,岷江流入眉山为五类水质,经过截污、净化和治理,流出眉山时水质提升至三类。

重视生态和品质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新区建设。跨过岷江,这是眉山城区的发展方向,岷东新区起步区21.4平方公里,吊塔林立、机器轰鸣,仔细察看,工地有“三通”却没有“一平”。“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城藏于丘。”岷东新区党工委负责人表示,新区虽然坐落丘陵地带,但不追求“削峰填谷”“一马平川”,而是要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就形。

新区划分成4个组团建设,组团之间是大面积生态绿地。“新区住宅容积率不超过1.5,建筑密度不超过20%,步步见绿,500米见公园,1000米见水。”

推动农民“四有”进城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规模近千亩,位于四面环水的东坡岛,谁在岛上享受“江景房”?是拆迁安置户。

东坡岛占地4700亩,涉及白虎滩、金龙2个社区2800户5800人,是眉山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眉山市对东坡岛的开发,有两件事让人想不到。

一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大幅下调居住用地比例,腾出约1/3的面积按国家级标准打造城市湿地公园。岛内居住人口容量从7万下调至不到3万人,有人测算,这一调整使政府收益减少40亿元以上。

二是曾有部门建议拆迁居民安置到“土地不那么金贵”的地段,但眉山最终决定在岛上“黄金地段”拿出200亩修建安置区,让“原住民”就地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安置区按商品房标准建设,配置地下停车库、文化活动室、报刊亭、社区用房等设施。

岷东新区也是如此。它正在建设国内最长的樱花水岸,毗邻赏樱胜地的安置小区“松林苑”,外观时尚,生活现代。

在眉山主政者看来,城镇化是眉山发展的最大潜力,推动人口向城镇聚集,需要让农民有尊严地进城——“有资产、有岗位、有技能、有保障”。

2013年,眉山对161.16万农村居民调查发现,愿意转变为城镇居民、产业工人、三产经营者(从业者)和现代农业业主的,占88%。在此基础上,眉山探索出“四种模式”“四个转变”的统筹城乡之路:以工为主,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以城为主,把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游为主,把农民转变为三产经营者;以农为主,把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业主。

适应农民向市民转变、改善住房需求的大趋势,2015年4月,眉山出台关于引导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试行意见,对农民购房给予大力补贴。去年前11月,眉山商品房销售面积位居四川第三位,尤其在鼓励政策实施的5-12月,农民进城购房的比例达80%。目前,眉山城镇化率达到42%。

按照眉山“十三五”蓝图,要在未来5年建成“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这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摊自治”带来启示。眉山对流动商贩和夜市摊区并不是一禁了之,而是规定时间、划定区域实行挂牌经营,通过积分考核、互相监督、摊贩自治,实现了摊撤地净。

这就是说,城市发展始终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走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