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体验火了这个农场

29.05.2015  20:15


农场组织小朋友们体验插秧(阿拉丁农场供图)

四川在线消息(杨丽峰 四川日报记者 张彧希) 5月21日,星期四。成都市民杨宇收到了一封邮件,里面是一份排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做开场游戏—植树—喂小动物,下午1:30,做风筝—采摘蔬菜—磨豆浆—做盆栽。

邮件来自新津县的一个农场,名字很独特:“阿拉丁农场”。更独特的是农场经营人吴妍林——她是一名刚刚20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也与农业毫不沾边,是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农场,如何从遍地农场、农家乐中脱颖而出挣到钱?

大学生怀揣农场梦

虽然考入了四川大学国际经贸专业,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吴,却执着地和开农场这件事较上了劲儿,“这个想法从读初二的时候就开始萌芽,到了大四,我把它写成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怀揣着这份计划书,小吴开始为寻梦奔波。最先需要解决的是钱的问题。找遍了“朋友圈”后,终于有两名投资人愿意投入300万元。

紧接着就是找地。按照吴妍林的计划,农场的面积大概在100亩左右,环境要好、离城区要近。没想到,这却成了最大的难题。

你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搞什么农场?”在邻近成都市区的一个县,村里的负责人怎么也不相信她的话;而在另一个村,村主任指着面前的偌大一片田地告诉她,“要包就直接把这1000多亩都包了,包100亩?那不行。

几经周折,吴妍林终于在新津县方兴镇找到了合适的土地。双方约定,吴妍林流转11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800斤黄谷的价格付给村民租金。在跟新津县相关部门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后,县里还给吴妍林提供了5000元的创业补助。

2012年夏天,吴妍林在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同时,也正式组建起志同道合的六人团队,一起开启农场梦。2013年5月,农场正式开张。

好创意”撞上艰难现实    

在和投资人谈计划书时,吴妍林对自己的盈利点信心很足:家庭菜地业务、特色农业体验活动和蔬菜配送。

家庭菜地,这两年很“”。吴妍林在农场中划出20多块平均40平米的田地,以每年3000元的租金,招揽城市居民前来“承包”。农场为他们提供必须的种子、肥料和技术,并帮助打理,菜地的所有收成归客户。“按每家4—5口人计算,种出来的菜,可以满足一家人日常的需求,平常还能体验种菜、收菜的农耕乐趣。

凭借“私人菜地”这一吸睛卖点,很快,这20来块地都找到了城里的“主人”。没想到,此路不通。

包了地的家庭,一年根本来不了几次。”看着地里的菜成熟了,吴妍林急得打电话给客户。得到的回答要么是有事,要么是“懒得动”。还有客户告诉吴妍林:来一次至少交通费用得20元,想想也不划算。

一年之后,这项业务渐渐萎缩,大部分家庭都不再续约。

与此同时,蔬菜配送也遭遇了“梗阻”。“农场面积不大,定单有限,成本上算不过来。”吴妍林说,一辆配送车一天最多能送10户人家,油费加上人工成本,少说也得300元。这项初期被看好的项目,只能搁浅。    

新模式迎来盈利“拐点

吴妍林想来想去,最后的发力点,只能在特色农业体验活动上。经过一番周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她把目光瞄准了孩子。

我们可以为城市的小朋友提供一个深入接触农场、体验农业的平台。”吴妍林打算,农场以青少年农业体验教育为主题,小朋友们可以体验果蔬种植及家禽养殖等农业活动;同时,借鉴教育行业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素质拓展活动、亲子活动、农业竞技活动及趣味休闲活动。

吴妍林的工作重心,随之转移到活动策划上。“客户提前预约后,就为他们策划一整天的活动,打造‘私人定制’的农场游。”她的团队还包装出多个品牌项目,3月有“油菜花节”,4月开展“浑水摸鱼”等水上项目,5月有“插秧节”,冬天还有篝火晚会。

这一次,“阿拉丁”终于“”了。截至目前,农场已陆续开展不同主题活动约200场次,接待游客约30000人次。2014年底,吴妍林一算账,发现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余万元,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今年有望开始盈利了。

但吴妍林并不满足。“在阿拉丁持续盈利的基础上,未来5年内,我们准备将此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设5家阿拉丁农场。同时,以农场为中心,延伸产业链,开发有机餐厅、特色农产品等。”目前,吴妍林已经在重庆、广州、温州三个城市进行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