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把“站好讲台”当作应有的品行

12.12.2014  13:33

    编者按:日前,学校组织开展了2014年教学名师、教学标兵评选工作,5位教师被评为西华师范大学教学名师,10位教师被评为西华师范大学教学标兵,他们将在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西华师大报学生记者走访了5位教学名师、部分教学标兵,请他们谈心得聊体会,希望以名师、标兵的榜样示范,带动更多的老师以高度的自觉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实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今天的比赛很精彩,各位参赛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展现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和教学风格”,今年担任教学标兵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委的周晓琳老师如是总结当天的赛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标兵”是怎样“”成的,作为教学一线的优秀代表,教学名师、教学标兵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教学心得吧。

站好讲台,做善教的使者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有艺术”是每个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是使其受到学生欢迎的关键所在。

  谈及教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文廷海老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他一直在“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中找平衡,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并探索出了“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史学课时,文廷海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学术训练,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知识——方法——视野”的三维视角分析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学术思维。在专业教学中,他不仅教会学生梳理史实线索、揭示历史规律和时代特点,还结合高中历史新课改教材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教。“文老师对教学很严谨也很严格,他从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总是向我们介绍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推荐各种历史文献,将我们的课堂延伸到课外;他还与我们分享很多学习和教学上的方法,让我们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历史文化学院2014届毕业生姜敬如是说。

  同样喜欢“提问”的文学院傅学敏老师认为,“我提倡启发式教学,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她坚持每次上课都向学生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另外每学期还会组织几次主题研讨活动,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学知识、长才干。这学期傅学敏老师刚刚组织学生完成了“我知鲁迅”的研讨,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自行搜集资料、小组研讨后在课堂上公开交流各自的观点和问题,她再根据大家的研讨情况加以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亮点和不足。“让学生主动研读文学作品是我们文学专业教学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活起来’,自觉去读书、去思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傅学敏老师说道。

  “细胞跟人类一样在自己的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细胞社会中也有能找到像雷锋、警察、信使、阎王、牛头马面等形象的细胞。”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卫英老师如是给她的学生讲细胞生物学,六年的教学让她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诀窍,她用32个字概括细胞社会和人类社会的联系:中央掌控、统一指挥、区域自治、科学发展、流水作业、尽职尽责、健全法制、和谐共存。她的学生小王笑言,“有陈老师的形象类比教学法,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细胞生物学啦!”陈卫英善于把做人的道理渗透于专业教学中,“我常常在上课时把自己感动,细胞社会中处处表现出协作、团结、真诚而倾心的帮助,不求回报的付出,奋力一搏的坚守……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探索,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人生智慧。

  作为思政课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文婷婷老师把她的课喻为学生的“心灵鸡汤”,解决学生大学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文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是“三真”:真信马克思主义、真心对待每一堂课、真爱每一位学生,希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成长,引导学生积极、正向地思考。“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其内容要与学生所感所想有共鸣之处,因而文婷婷会主动了解不同学院学生的共性和特性,一方面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教学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在课堂上展示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风格,却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各位受访老师均强调“备学生”的重要性。教学要面向学生,其首要任务是了解学情,结合实际开展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知什么”、“不知什么”、“想知什么”,才能因材施教,让学生爱学、想学、会学。从教学艺术上讲,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人情味”,将知识和为人处世之道紧密联系,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站好讲台,做好学的使者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智者”的化身,正是因为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俗话说,“非学无以广才”,作为教师,唯有自身做到“学而不厌”,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是为师之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教育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单向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了,老师需要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涵养。所谓“学高为师”,在傅学敏老师看来,深厚的学养是教师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大学老师,其教学还应该具有学术的含金量。“要站好大学讲台,教师必须对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术的前沿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傅学敏老师认为,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科研是使教师突破瓶颈的最佳途径。教师通过科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新的思考,促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完善,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上好一堂课容易,但是要一辈子上好每一堂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任维义老师认为,课堂是体现教师综合水平的最佳舞台,多年来,把物理学当作“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活动”的他一直坚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任维义老师看来,引导学生努力求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好学,所以不论是上物理学课程还是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他绝不是单纯地重复昨天的内容,他总是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课堂内容在不断更新,思想在不断丰富。任维义坚持在“不断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知识结构,也以此来感染他的学生,让学生把学习当作精神需要。

  参加本次教学标兵评选的老师大都是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教学上正处于成长成熟期的他们总是善于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谈到参加教学标兵评选的心得时计算机学院的赵玉萍老师坦言,“我很荣幸能够获得这样的交流学习机会,在比赛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也了获得许多荣誉之外的收获。”几位教学标兵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教学上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长期的积累和探索。

  从04年毕业留校至今,陈卫英老师始终坚持用自己的三字箴言——“听、看、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即听课、看教学视频、思考前沿问题。参加工作的前四年陈卫英并没有上理论课,只辅导实验课,然而她并没有安于现状,而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当学生”,到教室听学院老教师的课,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真学习课堂艺术和技巧,她正是在听了生命科学学院杨军副院长的课后对细胞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陈卫英还在网上观看全国生物教学名师的课堂视频,其中,中山大学王金发老师的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对她的影响最大,“我现在的教学风格有一半以上是向王老师学习的”。为了讲好课,陈卫英总是把自己当作学生来备课,“刚开始上理论课,我备一次课差不多要花两天的时间,常常为了弄清楚某个知识点去查找大量资料,还要思考用什么方式讲才能让学生听得懂。”她甚至把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录音,课后反复听,找出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无独有偶,赵玉萍老师也是在做了一年“实习生”后走上讲台的。赵玉萍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前辈们的‘传、帮、带’,十分感谢他们对我的指导。”工作第一年担任助教的她每天都拿着笔记本坐在教室后面听导师的课、批改学生作业、为学生答疑,正是这些经历为她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身教师家庭的商学院教师周培“子承父业”成为人民教师可能不足为奇,然而从高中物理老师跨度到大学管理学、营销学老师大概是很多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初入校园做物理老师的周培第一次接手的班级物理基础很差,而经过他的教学,该届学生高考物理成绩喜人,当年的市物理高考状元也出自周老师门下。这些教学成果充分显示了周老师的教学水平,而他对教学的认真执着也延续到了大学的课堂。为了教好两门自己之前并不擅长的课程,周培老师也是“煞费苦心”,他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参与企业干部、员工培训,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他的课堂变得“有趣”、“有用”。“周老师讲课很幽默,举的例子很实用,上他的课真的能够‘学以致用’。”刚刚听完课的小张如是评价周培的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保持自己的思想活力和生命热情的最佳途径,教育的快乐在于教师倾注自己的才学帮助学生成长,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当前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

站好讲台,做仁爱的使者

  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君子的“人生之乐”,更是每一位教师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的不只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一颗赤诚之心,惟有真正热爱教育才能真正体会其中之“”。

  “我人生有两个‘无怨无悔’——一个是选择当老师的无怨无悔,另一个是选择当政治老师的无怨无悔。”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元全老师从教20年来的心得,在他看来,要当一名好的老师,教好一门课程不是件易事,却应当成为每位老师的追求。黄元全老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知识早已烂熟于心,却从不在教学“偷工减料”,他每次课前都会认真阅读教材,并根据实事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尽管不熟悉计算机,他仍坚持自己制作课件,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绝不马虎。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黄元全要求他的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给他发一封邮件,这些邮件他会一封一封地仔细阅读,邮件中有学生对于自己所教课程的理解,也有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黄元全老师来说,学生的一字一句都是他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鲁迅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从教师的角度看,这种爱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更表现为对学生的爱,亦即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讲话中所提及的“仁爱之心”。

  数学与信息学院邓鹏老师用“爱是教育的灵魂,尊重是教学的关键”诠释了他对“仁爱之心”的理解。他说,教育是影响生命的事业,教育的原则包括:尊重人的个性;关爱人的灵性;提升人的德行;启迪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创造力。大学教育不仅要向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任维义也提到,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善良和有爱心的,只有爱生如子,懂得宽容学生的老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在文廷海老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教师用爱心将其雕琢成大器。

  黄元全老师说,“我这辈子只在做教书这一件事。”是啊,好老师不是天生的,对于许多人来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许多人一生都在经营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会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真诚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用善良、宽容、微笑滋润学生的心灵,浇开朵朵希望之花。

 

  结语:“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校教师和立志从师者以身垂范、潜心教学,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责任编辑: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