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经济“漂亮的反弹”
各国经济学家近一年来在许多事情上已有共识,但并不包括中国经济。关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走向的预言一直五花八门,仅刚刚过去的半年,有关这一话题就有三场针锋相对的辩论。充满悲观的唱空者和信心十足的唱多者相互唇枪舌剑,但好像并没有最终定论。
11月25日起,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对中东欧进行旋风式的访问,其手上的成绩单连一向顽固的唱空者也近乎集体失声。日前,他在访问前发表观点称:“通过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着力调整结构改善供给、扩大内需,度过了艰难的时刻。中国经济出现稳中向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将超过1200万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创新驱动得到加强,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说已成定局。很多人对中国经济今年能否稳住的疑问,现在已见分晓。”
如果你研究过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怎样的舆论反转,就会明白此番表态背后的意味深长。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一度跌至近两年来新低。尽管相比同期美国的1.7%、日本的2.6%,中国的数据已颇为惊艳,甚至与同期“金砖四国”的巴西2.5%、印度4.9%相比,也足以拿得出手,但在众多经济分析人士看来,曾经保持了数十年两位数飞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似乎已走到一个即将下行的拐点。
今年六七月间,“看空中国”一度成了全球经济分析人士最为热衷的话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花旗银行、瑞信银行等多家机构纷纷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摩根斯坦利危言耸听发布了一个“超级熊市”的情景预测,它在报告中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在2013年年底跌至5.5%,甚至还有“硬着陆”的风险。
但显然,上述机构似乎集体看走了眼。几个月后的今天,用数据推导出的危机并没有来临,眼下他们正忙着修改此前的研判。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以7.8%的增速企稳回升,并渐显稳中向好。花旗银行、瑞信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机构接连调高对中国经济的预期。10月份强劲的中国外贸数据公布后,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赞这是“令人鼓舞的最新迹象”,美国银行美林金融管理部经济学家陆挺评论说:“这是一个漂亮的反弹。”
要知道让经济分析人士们如此手忙脚乱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好的选择还是去问问即将访问中东欧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近日公开的一份讲话中,这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总理表示:中国政府正在探索一种“创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李克强总结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持不扩大赤字,不超增发货币,不用短期政策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无论经济数据如何变化,中国都没有简单地遵循凯恩斯的指引,用量化宽松撬动货币杠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6月中国银行业一度出现“钱荒”,根据国务院旨意,央行始终按兵不动,拒绝释放流动性,而是要求各家银行“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放弃宽松政策的中国政府转而从深化改革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过去半年,李克强领导的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简政放权”。公开数据显示,新一任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已经取消、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以此释放市场活力。
正因为实施了上述一系列的“组合拳”,中国经济在新兴经济体仍然哀鸿遍野之时实现了“稳中向好”:经济增速、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工业增加值、PPI指数等指标均有亮眼表现。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众多改革信号的大量释放,中国经济的未来看起来更加乐观。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StephenGreen)本月11日向媒体表示,“一切数据都表明中国经济已在温和复苏”。世界银行行长金墉(JimYongKim)12日在华盛顿说:“中国仍然在改革的道路上前进,预计中国将出现较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企稳回升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给全球经济带来稳步前进的动力。惊异的是,中国规避了增发货币、扩充赤字这些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这也意味着中国没有为了短期经济数据的好转,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欧洲的民众,这一举措所体现的责任感尤其意味深长。
必须承认,过去很长时间,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一直乐于发表观点、提出结论,但却未必真正了解中国。上世纪末,一些国家津津乐道于“中国即将崩溃”;而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再度甚嚣尘上。这些预言不断被提出又不断落空,这显示出研究者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就像这个国家和欧洲的距离一样遥远而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花一点时间关注那些发生在中国的变化,显得尤为必要。今年3月,在美国亚洲协会举行的一场辩论会上,看多中国的前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StevenRoach)向看空中国的对冲基金经理吉姆?查诺斯(JimChanos)推荐了一本名为《2030年的中国》的著作。罗奇说:“我相信你以前基本没看过什么关于中国的书籍。”
而现在,中国总理李克强给欧洲带来的,可以说是另一本“2013年的中国”。他提供了一个巨大经济体通过创新调控方式企稳回升的精彩案例,也给世界提供了一个读懂中国经济新的样本。(作者:李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