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调整特殊时段农村客运运力 缓解“出行难”

18.11.2013  08:57

原标题: 调整运力,缓解群众“出行难

渠县针对特殊时段农村客运运力不足问题

本报讯 (记者庞莹)10月30日,本报“民情热线”版刊登《渠县客车,婴儿也按全票收费?》报道,引起当地高度重视。该县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加大监督、处罚和宣传力度,目前对符合免票政策的儿童收费的现象已基本得到遏制。

怎样解决群众“出行难”以及客运车辆运输成本高、收入低的问题?近日,该县对客运企业和全县农村客运市场运力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该县政府正在着力研究解决特殊时段农村客运运力不足的问题,老百姓出行难、乘车难有望缓解。

调查:现有班车饱和,投新车不实际

据渠县运管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现有道路客运企业4家、客运线路76条,共有客运班线车辆292辆,其中农村客运车辆262辆,渠城往返各乡(镇)的车辆215辆,座位数4623座;乡到乡车辆47辆,座位数838座;中级车151辆,普通车111辆。车辆在日常的运营中,平均实载率不到60%—70%,经营者多为维持营运。然而,每逢赶场天、周末学生放假或重大节假日,特别是春运期间客流剧增,运力又显不足,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段时间因严格‘治超’,出现运力不够的情况,但从道路运输的季节性规律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面现象。”该负责人称,实际上,当前全县各条客运线路客车数量基本达到饱和,除上述几个特殊时段外,客车空驶率较高。根据调查结果,如果再投入新车,不但成本增大(购车费、保险费、驾乘人员工资、燃油、维修等),而且空驶率会更高,单车经营者在原本经营收益微薄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亏损,加剧单车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矛盾。在淡季,为争抢客源又可能出现你争我赶、超速、疲劳驾驶等现象,造成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对策:

增加车座位数,延长公交线路

为此,该县交通部门根据调查情况,拟采取运力调整的方式解决突出问题。增加核定座位数,拟在保持现有客车数量的基础上,在道路条件符合安全运行的班线上,在其报废更新(或自愿提前报废)时增加原有车辆的核定座位数。现有车辆多为19-25座,届时可增加为30-39座。“这样将会大大地增加运力,经营者负担也较小,每年仅增加少量购车成本、保险费用和燃油成本,实施起来难度小、操作性强。”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适度新增客运运力。对未开通班线客车的7个乡镇进行市场调查,待道路建设及安全条件达标验收后,合理实施线路规划和运力投放。实行定线经营和划片经营相结合,对道路条件好、客流量集中、辐射面积广的部分乡与乡之间新增短途客车。

适当延长或新开行公交营运线路。在道路条件达到要求且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拟将5路公交车由城北延长至平桥,其他线路视情况适时调整,可有效解决近郊群众乘车的问题,对乘客实行分流,缓解高峰期因运力不足造成乘客积压的压力。

此外,该县还拟通过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和经营权招投标的方式,组建成立一支旅游车队,当客流高峰时期可将储备运力投入各条线路及时输送旅客。

编后

追根溯源”解决民生问题

□李建英

从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到改善结构、着力解决客运运力不足的问题,渠县“追根溯源”加强整改,群众的出行难可望因此而缓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变化,“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林林总总、时常显现。面对问题,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办、怎么改?民生问题无小事,问题背后有根源。只要把群众装在心里,深入基层追根溯源、抽丝剥茧,总会实事求是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