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临狮山物华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记事

19.04.2016  21:42

  为了让这一批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也为了给中文系古文教研室培养更多的教学科研方面的人才,在中文系主任、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古代文学专家屈守元先生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由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汤炳正、魏烔若、王文才、王仲镛、雷履平等一批学识渊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知名于校内外的老先生发动成立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

  对于长期蛰伏于冬天的人们而言,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复苏,意味着旧的结束和新的起点。

  “文革”狂飙偃息,科学迎来春天,文化迎来春天。

  古老的川师大中文系百废待兴,也迎来属于她的春天。

  当年川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一大批四五十岁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因为“文革”的到来,被迫中断了他们的古代文学研究,等到“文革”结束时,当年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早已步入花甲之年、对于这批富有责任感的专家、学者而言,他们在错过一生中科研教学的黄金时之后,有着比谁都更迫切地希望来振兴川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然而“文革”也给川师大中文系留下了后遗症,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人才的断层。“文革”结束后,充实中文系古文教研室师资队伍的年轻教员主要是中文系1969年毕业的学生。然而1969年毕业的学生在他们上本科时(1965年9月)正是“文革”即将拉开序幕的时候,因而他们所学缺乏相应的系统文化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古文研究基础。

  为了让这一批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也为了给中文系古文教研室培养更多的教学科研方面的人才,在中文系系主任、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古代文学专家屈守元教授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由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汤炳正、魏炯若、王文才、王仲镛、雷履平等一批学识渊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知名于校内外的老先生发动成立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

  所内一大批学有专长、造诣深厚的教师如汤炳正、魏炯若、王文才、王仲镛、雷履平等等都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讲课。教师们的辛勤劳动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智慧之果。从1979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至1997年归属文学院领导为止,共招收培养了100多名硕士研究生。他们毕业后,有的考入北大、北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不列颠大学等一流学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有的供职于各级党政机关和文化事业单位,多已成为工作上的骨干。

  除了在教学上佳绩不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重视自编教材。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集体编著的六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曾被兄弟院校采用,一时好评如潮。为着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他们集体编著了《中国历代文选》。此书从作品背景到注释解析均有创新突破,兼顾了学术性和知识性,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青睐,一版再版,风靡一时,甚至台湾省都出现了修订本(本书后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所内学者专家的个人专著也都纷纷出版并相继获奖。

  1981年至1982年间,以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与中文系逐渐脱离了隶属关系。尽管没有任何隆重的成立仪式,但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的科研力量和展开学术交流活动的科研机构,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创造了一代辉煌。

  1982年,四川省高教局正式批准,四川师院成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从学校的认可到省教委的批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正式从中文系分离出来,拥有独立的管理班子、独立的资料室、独立的学位点、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的经济和人事权。

  如此独立的研究所在全国的高校中并不多见,而能运转较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四川师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能够独树一帜,除了所内一大批学者专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拥有过硬的领导班子。担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的是全国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德高望重的屈守元教授。屈老学识渊博,才气雅度,在所内威望甚高,因而较能凝聚人心。而此时担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的李庆华同志更是显示了她非凡的工作能力。曾在学校多个部门担任职务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李书记全身心地扑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工作上,甚至有一次她的爱人开刀住院她都没能去医院照顾。李书记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赢得了中国古代研究所老先生们的信赖,也赢得了所内中青年学者、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敬重,在李书记的主持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1983年,常思春、罗焕章两位老师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委派到北京,从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处接受整理韩愈作品的科研工程。由屈守元和常思春任主编,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多数教师集体参与的《韩愈全集校注》一书在经历十年的艰苦整理之后,终于在199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此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1984年,针对日本学者否定历史上存在屈原这个人的谬论,古文所开展了全国性的专题会议—“屈原问题研讨会”,并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文章,表明立场,与日本学者的荒谬论点进行论战,捍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尊严。1987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举办了全国青年美学家会议,此外还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的涌现和学术交流会议的举行,扩大了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89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换届变动。接替屈守元教授担任第二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是常思春教授。在教师流失量较大的情况下,常教授带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全体教师员工敢坐冷板凳,在最困难的时候,进行了对四库全书和线装书的资料建设,并带领大家进行了两个大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即《韩愈全集校注》的编著和《中国文学大辞典》宋元金辽部分的编订。在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一贯的严谨、朴实的学风,使之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得以稳定。

  1992年,第三任所长皮朝纲教授上任后,邹治虎老师任党支部书记。这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在学科发展上有了新的突破。原来单一的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逐渐发展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艺学的硕士点。

  1997年11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与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所两家单位一起组建了文学院,李诚教授出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第四任所长。此时,在“文革”后培养的研究生已陆续成长起来,勇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科研大梁,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学历层次达到硕士生以上,为学校其他院系所无法比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以文学院为实体,保持了相对的科研管理的独立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万光治、李诚、皮朝纲、钟仕伦、李天道、刘益国、秦彦士、马正平、赵晓兰、徐湘霖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的个人成果相继出版并获奖。四川师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教学实力和科研实力在全国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难怪2001年,时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的顾海良先生莅临川师大时,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四川师大的古代文学专业一点也不输于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

  这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那些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为之夯实基础,为之发展、壮大而孜孜不倦地倾注心血与感情的老一辈学者专家教授们,如今虽大都已仙逝,但其精神、风范、成果,无疑会永远留在后学中,激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后学们永远以振兴四川师大、振兴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