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200座牌坊3万张照片 川师教授孜孜发掘石头上的巴蜀史

12.10.2014  09:26

  牌坊作为古建筑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牌坊展现出的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糟粕要摒弃,美德要传承。黄尚军等人主撰的《巴蜀牌坊铭文研究》近日出版,从巴蜀地区现存的200多座珍贵牌坊中发掘出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同时也反映出传统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本期嘉宾

  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研究的拓荒者。1956年生于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四川省民俗学会理事、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专著有《四川方言与民俗》《成都方言词汇》和《成都民俗方言志》等。执着于三尺讲台,2013年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和教育部办公厅授予“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采访手记

  2014年9月23日 成都

  我来到狮子山那间十几平方米的“115”室,那是黄尚军平时休息之所,有好几个研究生、本科生在那里做功课,已成为师生们的“小家”。陋室在川师大闻名遐迩——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房不在大,有学则蓬荜生辉。被称作学界“拼命三郎”的黄尚军兴奋地用双手举起一部大书《巴蜀牌坊铭文研究》,一脸笑意地签名、盖章,高兴得有点像个孩子。

  我采访四川大学考古学学者林向时,他对黄尚军立足田野、民间的学术考察给予极高评价,许之为“货真价实”。黄尚军从事教学研究二十多年来,人生踪迹可用一串数字来说明:田野考察足迹遍及巴蜀100多个乡镇,18个大年均在考察中度过,拍摄了12万幅民俗照片,录制了1000多小时的音像……这些数字里,包含着他多次的野外受伤、遇险。黄尚军对我讲:“以我余生之力,应该还可以完成像《巴蜀牌坊铭文研究》这样的书起码20卷!”他的身后,恰好堆放着5卷校改完毕、即将交付出版社的大部头——《巴蜀婚丧习俗研究》《巴蜀牌坊集成》《巴蜀巫道文化研究》《巴蜀文化通史·方言卷》《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

   对话

  16年 发掘石头上的巴蜀史

  200座牌坊,3万张照片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什么时候开始与牌坊结缘的?

  黄尚军(以下简称黄):那是1998年春节,我去开江县进行方言调查,恰好达州师专的王道坤教授要去乡下探母,邀我一同回到他位于宝石乡的故乡。他母亲住在山腰,他出门,向着山头喊:“老幺,下来吃饭!”又向着山脚吆喝:“老大,上山来,我推豆花!”登高一呼,群山回应,给我很大震撼。

  第二天我们到普安镇,路过任市镇街口,见到一尊陶瓷构建的牌坊。这牌坊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诰援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张九封为其妻妾所建。这座川东北独有的陶雕节孝牌坊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反映了大巴山一百多年前的制陶工艺、绘画、雕刻技术的精湛水平。后来我们研究达州市安云乡战马村的一座牌坊,考证出是一个千户侯的墓坊。当时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成落汤鸡,冒雨跑了10华里路下山,险些没赶上回城的末班车……从此我在民俗研究里重视巴蜀牌坊。后来发现,巴蜀地区现存明清牌坊200余座,至今未进行过系统调查与研究。一晃十几年,我和学生录制了300多个小时的磁带、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两大箱胶卷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