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资源配置 集中成片推进 绵阳市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

16.01.2014  12:09

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蔬菜基地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正旺……隆冬时节,记者走进北川禹里乡石纽村,一幅幅田园诗画般的美景映入眼帘,这是绵阳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绵阳市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和“统筹城乡、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围绕首批新农村示范片,坚持新型村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坚持集中成片推进,启动了第二轮新农村示范县(片)建设工作,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如今,在绵州大地上,这样产村相融、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已随处可见。

 

围绕“一核四带”空间布局,绵阳市确立了“绵江平”、“绵安北”两个特色种养业发展产业带和“绵三绵盐”、“绵梓”两个丘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全市统筹规划城镇和农村建设,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了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到村,现代农业发展和村落村庄建设规划到户,产业规划涵盖现代农业产业链全程。

 

在此基础上,绵阳市集成有关政策资金项目,统筹投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全市现建有三台县、盐亭县、涪城区、游仙区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北川县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县和江油市、安县、平武县、梓潼县、仙海区5个县级示范片,涉及167个乡镇、2124个行政村,农民102.52万户、312.24万人,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以片带面、以片促面、示范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新农村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支撑。绵阳市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依托现代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行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股份制、一体化经营等“两个带动”模式,探索创新“大园区、小业主”产业发展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带动主体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和产销联系,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梓潼县宏仁乡在现代农场带动下,全乡农民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600元。

 

在突出抓好富民增收的同时,绵阳市还把强化村镇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作为重点。2013年全市建成新村聚居点282个、累计2703个,改造提升聚居点209个、累计3311个,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8个、累计29个,累计完成民居改造277345户932664人,建设“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3165个,建成14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连片发展种植业26.23万亩,规模养殖户449户。各地还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积极落实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争取实施农村产权改革试点示范,并以农村产权改革为切入点,盘活农村资源,转化为资产资金。

 

新村建设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凝聚强大合力。为此,绵阳市积极整合多种资源,通过政策、科技、项目、资金集成配套叠加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用于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的发展,全市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56.1亿元,其中财政直接投资5.9亿元,整合项目投资19.9亿元,金融部门投入13.3亿元,农民投入5.2亿元,其他社会投入11.8亿元。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成效显著,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18%以上,高出本县市区平均水平2个以上百分点,高出全市6个以上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2.5%。(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