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扶贫解穷忧 滴灌扶贫断穷根

28.09.2014  17:51

  分类“滴灌”

  扶贫“巴山新居”助推圆梦

  连片扶贫,重在“片”上做文章,解的是整体发展“穷忧”。然而,对贫困类型不一、起跑线不一致、发展力度不均衡的农户,如何让他们跟上趟脱贫?

  恩阳区通过自愿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等流程,准确识别出贫困户2.64万户9.03万人,并科学划分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型、技能缺乏型、产业滞后型”四种贫困类型,然后选派干部给予“滴灌”式帮扶。

  何为“滴灌”扶贫?区扶贫移民局局长侯文荣说:“就是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关公乡西南村村民周太福就是实施分类“滴灌”扶贫的受益者。2010年前,周太福家因治病负债25万元,全家四口人起早贪黑刨地,一年到头“吃盐都得赊账”。连片扶贫因户施策,他家被识别分类到“产业滞后型”,挂包帮扶的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易书和、党员邓绍雄多次到他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确立了发展生态葡萄产业之路。随后,帮助协调贷款起步、技术培训指导、联系渠道外销……今年周太福家仅靠葡萄收入就有6万多元,现在他家不仅还了债务,还计划把在聚居点订购的新居装修一番。

  恩阳区实施扶贫攻坚,首先注重产业“造血”,让群众在致富的基础上改善住居环境。针对大部分产业、新居零起步的贫困农户,该区把“巴山新居”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产业园区、幸福社区同步推进改善,让他们“建得起、住得下”,彻底让贫困农民“断掉穷根”。

  郑秀芳是观音庵村人,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曾是她家最大的梦想。2003年和2011年两次洪灾,她建在半山腰和河下的土坯房和砖房被冲毁或淹没。观音庵村实施连片扶贫后,村支书马光文对她家定点帮扶。郑秀芳一家五口人靠流转土地分红、种植田藕、饲养土鸡,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1478元增加到2013年的6380元。今年,全家顺利搬入两层210平方米的新居。

  “滴灌”扶贫,催生“造血”,脱贫后的产业提档升级。在石城乡青州坝,露天蔬菜成了巴城的“菜篮子”;在渔溪镇五岭山,猕猴桃产业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还把产品卖到了俄罗斯;该区的川明参、芦笋、银杏等产业带正“抱团”致富……

  一户一户地脱贫、一村一村地建成、一片一片地推进,昔日的贫困村正跨步向“幸福美丽新村”进发。恩阳建区以来,以“巴山新居”为抓手,深入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启动建设中心村5个、聚居点90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21万户,4.5万人喜迁新居,完成投资33.2亿元。全区新植芦笋5.5万亩、川明参3万亩、银杏3万亩,发展商品蔬菜基地14万亩,猕猴桃基地3000亩,葡萄基地3000亩,培育龙头产业企业7家、家庭农场32个、种植大户800家、专业合作社19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