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熊猫办“身份证” 调查队爬山找“粑粑”

04.12.2015  10:20

  野调队员搜集大熊猫的新鲜粪便。

  野调队员搭溜索过河。

  红外相机在黄家沟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10月下旬的一天,早上7点,海拔2600米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正河区天刚蒙蒙亮,曾永兵从温暖的睡袋里起身,找来干柴生火做饭,这已是他在山中的第4天了,但一坨新鲜的大熊猫粪便还没有找到,这让他有些犯难。

  煮熟的老腊肉飘起阵阵香气,其他队员也陆续起床。大家围坐在火堆旁,眉头紧锁,“怎么办?一直找不到新鲜的,要想别的办法才行。”队员明强开了口。

  这一幕对大熊猫野外调查队员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今年3月29日,卧龙自然保护区辖区内的三大保护站——木江坪保护站、邓生保护站、三江保护站,抽调30名调查人员,对1040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进行调查。

  这也是全国首个为野生大熊猫建立“户籍”档案的科研调查。

  据自然保护区官方微信资料显示,通过上半年采样分析,已鉴定出野生大熊猫数量83只,2015年下半年采样工作也将于12月中旬完成。

   给野生大熊猫办“身份证” 属全国首次

  12月3日,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正在整理野生大熊猫DNA数据。“虽然目前调查尚未完全结束,但从资料来看,本次搜集的数据相当可观。”施小刚笑着说,从2015年3月29日起,调查队员就在野外采集大熊猫粪便,所有采样工作将于12月中旬完成,最终分析数据或在明年6月对外公布。

  究竟为何要给野生大熊猫建“户籍”档案呢?施小刚表示,这次调查不同于以往的全国大熊猫普查,而是将种群保护转变成个体保护。“通过采集新鲜粪便,分析DNA数据,了解区域内大熊猫种群的生存情况、性别比例及大熊猫个体的身体状况、亲子鉴定等,建立‘身份证’,追踪其活动轨迹。”

  要想采集野生大熊猫的DNA并非易事,需要寻找刚拉不久的新鲜便便。便便超过10天,DNA准确率直线下降,采集的困难程度也让本次调查成为全国首次野生大熊猫建档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