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景区遇冷境外游爆棚 国内游如何摆脱“用脚投票”?
新华社上海10月8日专电 题: 热门景区遇冷境外游爆棚 国内游如何摆脱“用脚投票”?
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今年国庆黄金周,国内一些热门景区被游客“敬而远之”,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境外旅游线路延续火爆。国内景区太堵,休闲购物太粗糙,在居民消费水平和旅游购物需求品位渐渐上升的今天,还有多少旅游目的地经得起“用脚投票”?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为,一直以来,热门景区希望在节假日期间捞一笔,无视访问量远超最佳接待量,在加强游客信息服务、高峰时段游客疏导等措施上并不重视;而游客好不容易凑个时间出游,是为了看到与众不同的景色,达到身心的放松。这样的矛盾,让我国不少热门景区与游客“越走越远”。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大体来讲,旅游的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光,另一类则是休闲。但无论是观光还是休闲,国内旅游目的地都跟不上国内外居民旅游消费的需求。
法国康辉旅行社经理姚晓竟也表示,在自驾游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休闲度假区的软硬件设施也显示出短板:以房车自驾为例,一般房车营地需要足够大的车位,并且有上下水排污供电。但有这样配置的营地在国内非常稀缺。
除了景区本身的问题,旅游产业链太短也是制约我国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介绍:“一方面,门票收入占到游客在景区消费比重80%以上;另一方面,《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称,目前我国游客境外人均花费近2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物的约占57.8%,国内市场却难以拿得出吸引国际眼球的商品。这样的矛盾愈演愈烈。”
汪亮分析,在上海最为著名的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林立的大牌几乎难以见到中国色彩。汪亮还介绍,以英国的比斯特购物村,那里包罗了几乎全世界的各种名牌,但是同时也有70%的商品都是产自英国本土,或者是英国本土的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境内旅游消费的困境,很难一概而论,既需要多方面举措促进旅游休闲消费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对症下药,分而治之。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昀华指出,在旅游资源供不应求的当前,最重要的还是用好价格和时间的杠杆。当然,这就需要我国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何建民建议,旅游纪念品在设计和推广上要下功夫,让购买者送他人“有文化”,自己用既实用也“有范儿”。
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系教授顾晓鸣表示,上海的商圈已经开始向360度休闲购物中心发展,但这多数还仅仅局限在服务市民。对于来自境外的游客,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元素。
汪亮认为,本土品牌也要有与国际大牌比拼的战略眼光,应促进本土品牌形成国内强势的高端消费品。(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