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中的地方人大工作

27.02.2023  12:21

  进入2月底,春天的盛会召开在即。地方人大年度热词见证地方人大的创新活力,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蕴含的强大治理效能和独特制度魅力。

  “党的二十大”、“‘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基层立法联系点”、“协同立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备案审查”、“预算联网监督”、“国资监督”、“‘线上+线下’代表履职平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我们一起回首2022年的地方人大年度热词,共同迎接3月全国两会的到来。

2月10日,江苏省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全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荣光和动力,为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摄影/曹伟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把牢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地方人大旗帜鲜明讲政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人大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地方人大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学习贯彻工作方案、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主任会议成员开展宣传宣讲、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作宣讲辅导、机关党组和专门委员会分党组及各党支部集中开展学习讨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比如,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分9个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把二十大精神体现到人大工作布局中。   “‘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地方人大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党中央决策部署、地方党委有关工作安排作为常委会会议、党组会议、主任会议第一项议题,把党对人大工作的要求体现到履职各方面。比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根据打造“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开展系列专题调研,系统谋划推进落实的思路举措。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后,地方人大认真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会议精神落地落实。比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配合省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并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若干措施,修改省人大议事规则。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省委推进会精神一周年“回头看”专项督查。   “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机制”。地方人大健全和落实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机制,切实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比如,湖北省建立把党委领导人大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等制度,推动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严格执行常委会党组向省委请示报告工作制度,确保人大各项工作在省委领导下进行。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局之所在,就是人大履职重心之所在。围绕中心大局、依法履职行权成为地方人大工作的一大亮点。比如,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找准人大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切入点,坚持人大工作与省委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以法规制度确认和巩固改革创新成果。
2022年8月16日,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来到朝外街道代表之家,就正在制定的城市更新条例和节水条例立法工作听取群众提出的立法建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实践
  “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地方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依法履职中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实践,人大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民当家作主之树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五年一次的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至2022年6月底全面完成。此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选举法作出重要修改、增加县乡人大代表名额后进行的换届选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选举产生2629447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比上届增加151459名,增长6.11%。数字化赋能、“00后”选民首次参与投票行使民主权利等成为此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突出亮点。比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发建设“换届选举云平台”,将功能延伸至选举全过程,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选民参与度,呈现以“数字治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景观。   “基层立法联系点”。2022年,作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立法“直通车”,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全国各地有了更多“班次线路”,在扩点提质中把更多基层声音传递上来。比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从10个增加到25个,覆盖全市16个区,从参与立法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深化。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建立6个立法基地、2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有效拓展了公众参与立法的广度和深度。   “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已成地方人大推进民主立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所有法规都通过调研、座谈、论证、咨询等方式充分听取意见建议。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进行听证,客观真实听取利益相对人和社会公众意见。   “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地方人大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在各项工作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让履职厚植民主沃土。比如,2022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三边”(身边、周边、路边)检查。检查包括督办会、“明察暗访+吐槽会”、“12345”热线市民反映问题、“小程序+融媒体”科技赋能等多种创新,让监督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让百姓的意见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与民生相关的监督项目通过市区人大联动、基层实地暗访、邀请代表参与、开展问卷调查、分析“12345”市民热线情况等方式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增强监督工作的民主性、公开性。   “夯实基层人大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大系统的末梢,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沿阵地。地方人大把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作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比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县乡人大工作十条”,修改乡镇人大工作条例,制定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条例,连续3年开展“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年”活动,并积极争取省财政对乡镇人大的经费支持,推动基层人大工作呈现新气象新风貌。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为安徽科技创作出不懈努力。图为2022年5月31日,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暨科技成果竞价会在安徽创新馆举办。(安徽创新馆供图)
履职“组合拳” 护航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发展理念正引领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大道阔步前行。地方人大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打出履职“组合拳”,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地方人大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举措不断、亮点多多。比如,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积极履职,通过制定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听取审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报告、加大力度推动涉及科技创新代表建议高质量办理等举措,扛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大责任担当。   “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实体经济、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地方人大综合运用各项法定职权,着力推动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调研等监督形式,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听取审议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督办相关代表建议,扎实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地方人大打好履职“组合拳”,助力全体人民同奔共同富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生动实践。比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扛起法治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加强共同富裕地方立法系统性谋划,加快制定共同富裕示范区促进条例,有序推进“七个先行示范”领域立法。同时,运用“立法+监督”组合拳,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努力用实绩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地方人大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依法行使各项职权,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力量。比如,天津、吉林、浙江、山东、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西、四川、新疆等省(区、市)纷纷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审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执法检查等监督工作,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美丽中国”。“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为推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生物更多样、环境更优美,地方人大立法、监督工作同步推进,为美丽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比如,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青海生态环保领域的“基本法”——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法规。青海省已基本构筑起具有青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依法保护、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法规制度体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还聚焦生态环保工作开展监督工作,法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2022年6月24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在济南召开全省地方立法工作会议。摄影/张晓蓬
推进高质量立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聚民智、立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地方人大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制定、修改了一批体现时代要求、反映地方特色的法规,为促进地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治理方式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法治生动实践,让法治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全覆盖”。基层立法联系点,被形象地称为“家门口的立法”,民众可以就近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就立法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设立的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总数达到32个,已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极大拓展了基层民众覆盖面及参与人数,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立法”。既谋一域,也谋全局,各地人大携手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助力地方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比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以立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步制定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率先在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跨省通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与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协同制定加强长江江豚保护法规,两省三市携手立法,在全国首次实现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首创“1+N”省市协同立法模式,由省人大常委会与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等市人大常委会同步推进粤菜发展促进立法。   “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立法工作的一大亮点。比如,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从吉林振兴发展法治需求出发,制定《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吉林省社会信用条例》等法规,推动吉林省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通用航空条例,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飞行安全提供法律支撑;制定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切实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用法治方式拧紧财政资金“安全阀”。   “‘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地方人大注重开展“小快灵”“小切口”立法,把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在解决突出问题上,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得到增强。比如,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全国首部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为加强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提供法治保障。黄山市人大常委会用10余部“小快灵”立法来保护好独特的徽风徽韵,成为立法工作的鲜明特色。其中,《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全文共30条,化繁为简,坚持问题导向、急用先行,精准密织徽州文书档案“保护网”,很好地规范了徽州文书档案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聚焦培根铸魂,地方人大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比如,重庆、上海、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制定出台有关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备案审查”。围绕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地方人大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比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推动本省各级“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全面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健全完善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福建、四川等多省建成省市县三级人大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开展备案审查建议在线征集。

大庆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大庆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增强监督实效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地方人大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推动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推动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预算联网监督”。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加速推进,扎实织密预算监督网,变事后监督为实时监督,让监督有时效更有实效,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比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订上海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围绕科技等重点领域财政支出、重大政策落实,加大预算审查监督力度,建成“上海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对政府预算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债务和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等动态、实时、在线监督。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数字变革,迭代打造“三循环”财经联网监督系统,推动人大财经监督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人大、90%的地市级人大、80%的县级人大,都建成了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其中,河北、山东、宁夏等14个地方建立系统建设统一技术规范,以“全省统建”方式推进,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衔接。   “国资监督”。地方人大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国有资产监督新职责,通过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比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采取“综合+专项”形式帮助政府盘清家底、推动国资保值增值。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经济工作监督等决定,健全全口径、全覆盖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2022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助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民生监督”。民生福祉所系,人大监督所向。地方人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强化监督。比如,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母婴保健“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并组织专题询问,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推动落实法定责任。听取审议残疾人保障“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情况报告,督促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康复、就业、生活等实际问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把全省30件民生实事作为重点监督事项,督促教育、托育、养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项目加快推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监察司法监督”。地方人大加强监察司法监督,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持监察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比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省监委关于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情况报告。湖北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同级监委专项工作报告实现全覆盖。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扫黑除恶、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等4个决定,被最高法、最高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满意度测评”。地方人大以满意度测评“小举措”等刚性监督方式,推动监督工作实现质效双升。比如,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两条例”(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组织专题询问、听取整改情况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等全链条监督,有力助推营商环境优化。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就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通过常态化开展满意度测评不断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2月8日至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由广西选举产生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围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主题开展集中视察,为代表们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好准备。摄影/黄紫红
发挥代表作用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地方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特点优势,进一步创新平台、拓展阵地、完善机制,支持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代表强化政治担当、为民履职尽责、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使发挥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的经验做法对地方人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召开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建立健全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机制,聆听来自基层一线的呼声愿望,成为地方人大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比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的实施方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门制定《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座谈工作办法》,甘肃陇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出台《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与列席会议代表座谈制度》。   “‘线上+线下’代表履职平台”。地方人大不断完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代表履职平台,并积极探索打造线上代表“家站”,让社情民意更畅通,代表履职效率更高。比如,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深化常委会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成5700多个代表联络站和网上代表联络站,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实现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线下线上全天候联系。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适应5G时代特点,全面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和载体建设,通过进驻“我的南京”、“掌上云社区”等云平台,人大代表实现“云接待”群众。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民声“”定民生,地方人大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这一创新实践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比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发源地的浙江省率先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立法,让全流程各环节更规范。2022年10月1日,《浙江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规定》正式施行。浙江省还打造全省统一的民生实事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票决制。   “代表主题活动”。近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多重压力等叠加的重大考验,地方人大积极组织代表主题活动。比如,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联系代表基层行”主题活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以“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为主题的“聚民意,惠民生”行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聚焦“六个江西”建设、争当“四个表率”主题活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四级人大联动,组织10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参与“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代表建议督办”。代表建议传递着人民的呼声、凝聚着人民的期盼。近年来,创新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推动代表建议办理成为地方人大工作的一大亮点。比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完善常委会多层次代表建议督办机制,建立代表建议答复承诺解决事项台账;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代表建议质量和办理实效“双评价”工作;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建议督办机制,积极推行主任会议成员包案、专门委员会督办等工作方式,有力推动代表建议的办理落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