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热线】安岳:“致富树”为何变成“伤心树”?
梨子成熟季节到了,看着只有鸡蛋大小的梨子,万庆村村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8年前,作为惠民增收项目,安岳县大平乡万庆村引种了4万棵优质梨树苗;8年后,这些梨树却“只长个头不长果”,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本报民情热线(028)86968696近日接到安岳县大平乡万庆村村民来电,称当地在2006年秋天引种了4万棵优质梨树苗,8年下来“只长个头不长果”,即使结果“也只有鸡蛋大小”,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当初引种时,这批梨树苗被村民视作致富“金元宝”,栽在良田里;如今,面对“不成器”的梨树,村民砍也不是,留也不是。
曾经寄托着乡亲们希望的“致富树”,为何成了“伤心树”?7月中旬,记者来到安岳县大平乡进行调查。
□四川日报记者 阮长安 文/图
优质梨树苗栽种8年不大结果
“我家种了200棵,门前最好的地也种了它。8年了,你看,树这么高了,每年只结几个梨,个头只有鸡蛋大小。别说卖钱了,自己吃都嫌小。”7月14日中午,安岳县大平乡万庆村10组村民李云贵站在自家梨园里向记者“诉苦”。
2006年8月,万庆村村委会与宗富果业签订合同,购买了“喜水”“圆黄”两个品种的优质梨树苗共计4万棵,种苗费11万多元,由村资金采购,村民免费领种。村民们告诉记者,当时,全村8成村民都领种了,人均种下了大约40棵,总面积300多亩。果木公司、村干部、乡上的技术人员都说梨树结果后“一个能长半斤”,每亩至少能产5000斤。
这些梨树栽下3年后陆续开始挂果,但果实只有鸡蛋大小。村民以为是小树刚开始试果,“过两年就结大了”。但8年过去了,这些梨树已经长到几米高,梨园早已成型,梨树结的果实却仍然只有鸡蛋大小,偶尔有鸭蛋大已属“大块头”,传说中“半斤一个”的大梨子总是不见踪影,亩产不到当初承诺的5000斤的1/10。
梨树结果不理想,当初期盼的“种梨致富”愿望也自然落空。
7组村民李玉仲当年领种了400棵梨树,8年来结的最大梨子只有二两多,他说,“2006年至今,村里几乎没有村民在梨树上赚过钱”。8组村民何正钢家的200棵梨树中,偶有挂果的也因为太小“根本卖不脱”。他抱怨说,为了栽果树,粮食没得收,梨子也没见到,“这些年亏大了”,要是种上柠檬,现在“一亩怎么也有万把块收入”。更让村民头痛的是,“梨树已经这么大,砍也不是,留着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从2009年开始,已有部分村民陆续砍掉了当初领种的梨树,重新种上了当地盛产的柠檬、玉米。当初全村300多亩梨园,如今只剩下100多亩。
管理不善导致梨子产量低?
梨树为什么不结果?会不会是种苗有问题?连续几年,万庆村村民都向相关部门提出这个质疑。
7月17日,宗富果业负责人裴忠富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苗木质量问题,并承诺“到哪里鉴定都可以”。他说,当初所有种苗都有检疫合格证,也都经过了后期验收,“没有任何问题,万庆村才按照合同规定支付了全部合同款”。
2012年8月,资阳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计长远等6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实地调查后出具书面结论指出——万庆村所栽梨树“没有证据证明是品种有问题”。专家组认为,梨树多年未形成经济产量,主要原因是“管理粗放”,包括缺乏栽培管理技术,施肥水平较低,病虫危害严重,且长期未进行整形修剪,树形凌乱,不少果园套种高秆作物,单株差异大,营养不良,幼果脱落严重等。
“果木都是三分种七分管。长期疏于管理,结果少或者不挂果几乎是必然的。”接受记者采访时,计长远依然这样叹息。
眉山市东坡区三苏乡陈沟村几乎与万庆村同时引种同批次、同品种梨苗,如今发展到了6000亩,一个梨子至少长到五六两才上市。7月18日,这里的种植大户费国银看了一眼本报记者拍摄的照片后,也指出“梨子管理有问题:树形完全没有修剪,枝条严重营养不良,病虫害严重”。
大平乡乡长陈怒涛和万庆村村支书张开祥认为,导致村民对梨树“管理不善”的首要原因是“村民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技术”。
记者调查中,不少村民坦言,本地梨子不怎么管也会结果,因此对领种的梨树也基本是“散种”少打理。即使宗富果业根据合同内容派人到当地作技术指导时,村民积极性也不高,“200多户梨树种植户每次只来20多人,也不按照技术要求施肥、剪枝等”,连续两年都这样,“第三年公司也没有继续派人去了”。裴忠富表示,由于管理意识缺乏,村民在农药、化肥上也不愿意投入,“技术人员推荐的复合肥没有村民愿意买,价格更贵的专用农药更无人问津。”
此外,农村劳动力减少也是导致引种梨树“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陈怒涛说,万庆村全村1000多人,平时在村里的只有100多人,其他的基本外出务工,一般过年才能回来,“背肥、疏花、疏果、套袋、打药都是强体力劳动,仅靠留守老人、儿童难以完成,很多村民也就干脆懒得管理了。”
种梨树还是改种柠檬,看村民自愿
“致富树”为何变成“伤心树”?除了村民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外,万庆村和大平乡负责人也都承认,对这批梨树“项目跟踪上有欠缺”。
万庆村村支书张开祥说,当时与果木公司签订的合同约定,果木公司要负责连续3年的技术指导。后来公司来讲技术,村里也反复动员,还把带来的技术资料给每个村发了十几本,“但是后续的技术讲解及培训,村里确实几乎没怎么做过。”
陈怒涛则表示,当初万庆村引种梨树属于村里“一事一议”范畴,动用的是村里自有资金,“已经提前向乡里报备过”,算是当地“惠民增收工程”。虽然后来也多次下村,也让乡上组织过对村民的技术咨询和指导,但“跟踪不是很到位,效果也不理想”。
那么,如何才能最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陈怒涛告诉记者,除了在2012年组织专家实地调查鉴定之外,去年秋天,在大平乡农技部门的指导下,万庆村还组织了全村11个小组的小组长,在9组向阳山坡一片两亩多的梨园里开展丰产示范。
“从今年夏天梨树结果情况来看,丰产示范很不成功,距离‘半斤一个还有很大差距’,”陈怒涛总结说,“可能是第一年实验,没能严格按照种植要求去做。”
看到丰产示范不成功,万庆村的村民们更是犯难了,这些梨树到底要怎么办?
陈怒涛说,乡里想请大家再等一等,“等明年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再搞一年丰产示范,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村民说,等一年再看,效果好再搞丰产改造,两年才可能见到效益,这“还不如直接砍掉梨树改种柠檬,产值也更高些。”
直到昨天下午,陈怒涛在接受采访时依然表示,明年的丰产示范还要做,但“村民若真砍了梨树改种柠檬,乡里也尊重村民意愿,毕竟柠檬管理更简单一些,乡里农技站对此的技术指导也更多一些。”
四川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肖尧中副教授认为,8年时间里,工作一直被动,项目陷入僵局。在涉及农民利益的公共管理上,群众积极性不够,这说明基层政府在事前、事中、事后,对群众意愿的了解还不充分,对群众的服务还有很大空间。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政府部门和村委会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在重要环节上多沟通,在关键节点做示范,做好信息和技术服务工作。
同时,有关人士认为,作为经济主体的村民,也必须加强主动性,尽快掌握相关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早日化解“梨树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