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热线]大凉山公益助学捐赠物资“进山”难

16.12.2015  08:10

志愿者在整理爱心物资。

  虽已暂停募集,但爱心物资依然从各地不断汇来,“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捐赠物资“进山”难——
□本报记者 阮长安 文/图
  “这个助学活动还搞不搞,要怎么搞,真叫我们犯愁。”说话的小伙子叫何青松,曾在西昌读书,目前在杭州工作。近日他向四川日报民情热线(028-86968696)打来电话吐槽自己的困惑。
  2010年,在西昌读书期间,何青松和几个同学、好友发起“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活动,6年来先后募集衣服、鞋子、文具、书籍等超过6万件(套),凉山州10多个县的200多所小学都曾受益。
  然而现在,这个项目面临各种窘境——虽已暂停募集,但爱心物资依然从全国各地不断汇来,尚未发完的物资还有满满一仓库;核心团队成员陆续毕业离校,而专业志愿者难找;西昌周边需求渐少,偏远地区有需求却难送到……
潮涌 捐赠的字典一天多达八箱
  2015年12月13日,凉山州西昌市郊的长安村。十多名志愿者正在仓库旁紧张忙碌地装车,他们把整理好的衣服、鞋子、学习用品装上车,将运到7小时车程之外的金阳县——那里是大凉山深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3℃。
  “我们要赶在12点之前出发,那边修路,过了1点就不放行了。”领头的志愿者沈萍不停地催促大家。一个多小时后,80多个纸箱将皮卡车和越野车全部塞得满满的。
  这是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最新的一期活动。在之前的走访中,他们确认金阳县、美姑县、昭觉县9所学校的1000多名孩子急需过冬衣物和学习用品。他们要赶在今冬第一波寒潮到来之前,将这批物资送过去。
  车队刚开出库房,沈萍接了一个电话,便指挥车队停在德邦物流门口。物流公司员工又搬上车8个纸箱,“都是海南邮寄过来的字典和课外读物,刚到,这次正好带过去。”
  原本已塞得满满当当的车厢,顿时更加拥挤。沈萍说,今年以来,“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活动已经开展了6次。
爆棚 包裹一直堆到仓库顶上
  在长安村这个爱心物资存放点,四川日报民情热线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箱子堆满仓库,就在一楼靠近门口的地方,装满衣服、鞋子、体育用品的纸箱已经堆了5米多高。由于场地受限,仓库的库房顶上,物资也已堆积如小山,占据了房顶大部分空间。“来不及清理和统计。”何青松说,最开始,他们还对包裹拆开检查进行归类整理,并登记了每个包裹的详细信息,但后来,包裹来得太快太多,最多一天收了50多个包裹,志愿者人手根本不够用,只能将包裹数量登记在册,至于包裹里的物资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是什么成色,则完全没有精力盘点了。
  再后来,团队核心成员陆续毕业,何青松也离开西昌到了杭州,这边的事情便交给当地几名志愿者打理,但都不是专职。清理物资耗时耗力,包裹来了,大家就找个车送到这里,具体有多少包裹、多少物资,再也没法弄清楚了。
  今年2月以来,“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再未发出募集信息,但前些年公布的信息依然在微博、微信上大量转发。何青松很无奈,“有人打电话要捐物资,我们都谢绝了,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打电话直接邮寄过来,我们只好接收。”
  4月收了200多个包裹,5月收了300多个包裹……这10个月里,他们收到了800多个包裹,仓库眼看就要装不下了。虽然志愿者很细心地给这些包裹搭了防潮膜,但几番转运,一些纸箱还是难免受潮开裂,里面的鞋子、衣服裸露在外,一些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无奈“钱”与“人”都是大问题
  “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起步于2010年。何青松们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募捐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持续不断地转发,影响力迅速扩大。他们在西昌学院租用教室当仓库,很快仓库就爆仓;2014年,好心的志愿者免费提供了西昌市郊长安村的这处仓库,如今,这处仓库也面临爆仓。
  爱心仓库频频爆仓的背后,何青松们却有着各自的无奈。
  “一方面是爱心源源不断汇来,一方面是往外送越来越力不从心。”何青松说,“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以西昌为中心向外围延伸,目前已经遍布凉山州17个县市,越到后来,对公益组织考验越大,“发起时的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已毕业离开西昌,随后发展的当地志愿者有上百人,却没有一个是专职志愿者,项目如何运作,还需认真考量。”
  首当其冲的是费用问题。何青松举例说,最开始在西昌周边做活动,每次租个车三五百元就够了。后来,西昌周边的小学对这类物资的需求逐渐饱和,大凉山深处诸多学校对此需求很大,但山高路远,租个车跑一趟有时要三四天,仅车费就要2000多元。“我们本身没有运营费用,只能依靠当地一些志愿者自己开车往外送,长期维系下来确实很吃力。”
  人的因素也是大问题。“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每次发物资,都要先实地走访确定需求,然后再找人整理物资,“至少鞋子要整成一双一双的,大小码和左右脚要匹配,不然送出去也没法用。”何青松说,为了13号送物资,他们提前一周开始准备,15名志愿者忙了整整一天,才分好这80多袋爱心物资。
  照此速度,仅仅在长安村存放的这批物资,光是整理至少需要33天;而要把这批物资全部送出去,至少还要33趟,对他们而言,“光运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专家:草根公益需要法律的扶持和规范
  四川省民政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认为,像“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这类的草根公益组织,在2008年之后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方政府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这类组织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但现实中,一些草根公益组织社会认知度较低、运行资金不足、自身能力不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他们较多未按规定登记备案,客观上也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监管,是一件考手艺的事情。”这位人士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杨思斌认为,目前关于慈善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法律上的缺位给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管理也造成一定的制约。
  今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法律。其中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即使没有登记,也可以开展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但应当遵守本法相关规定,并依法享受相关权益。”杨思斌认为,这个规定从法律上承认了没有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从事慈善活动的合法性,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草根慈善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法律空间,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慈善活动。
  广东省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宇珊认为,公众也要理性客观地对待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行政费用,当资助某个草根公益组织开展公益项目时,应考虑机构自身的生存发展,给予一定比例的行政管理费用;公益组织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坚持阳光慈善。
  又一年寒冬来临,各种公益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公益事业志愿者们面临的窘境如何破解?公益事业如何健康持续发展?欢迎关注“川报随手拍”,一起来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