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评论:由“少年扶老人被讹”引发的思考

06.12.2013  16:21

   编者按: 前不久,四川达州少年扶老人被讹事件引发网友密切关注。随着扶老人反被老人讹的报道的增多,大众对于此类事件是越发的敏感,而这也挑动着全国各高校大学生的神经。对于社会诚信的丧失,广大青年学生陷入了扶与不扶的两难抉择当中,引发了同学们对社会诚信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思考与讨论,纷纷投笔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新闻中心现将收到的我校部分学生对此事件的评论与看法选登于此,以飨读者。                                        

                                    评论一:关于儿童扶老人被讹的思考

  老弱病残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道德上,都应该给予保护。在重视传统美德的中国,扶起摔倒老人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件,可是近期“儿童扶老人被讹”现象层出不穷,致使现在“扶一把老人”不仅让好心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要靠法律来安抚做了好事还受冤枉的当事人,要被罚款行拘才能传递正能量。身为公民的我们除了寒心,更多的是担忧。 

  对于这个热点问题,在校的同学们都各持己见

  ——外国语学院的蒋欢同学说: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冷漠已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们也曾经弱过,病过,将来也会老去,也需要得到帮助,或者举手之劳的善举。付出总会有回报,反之则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仍然坚信应该积极帮助他人,不要因为这种被放大的不道德而引发我们原本正确的价值取向。

  ——商学院马谊同学的看法是:中国的传统道德,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虽然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但人们的精神食粮却匮乏了,敬老爱幼的正确与否需要我们用法律来判断与解决,是否应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成了我们的无奈和争议。我开始对传统意义的道德观念产生怀疑,毕竟价值观念应该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那么,当善举遇见讹诈的时候,我们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还是抛弃已有的价值观? 

  以“儿童扶老人被讹”事件为例,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好现象,就是虽然媒体不断强化着老人扶不得、扶不起的意识,但是同学们看到摔倒的老人时,仍然义无反顾地扶起并护送老人。学生的行为说明社会中仍有真善美的存在,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还保持在一定高度。并且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积极发扬并不断传承下去。

  其次,权力机构拿出了负责的态度。警察通过广播和网络途径寻找事发当天的目击者、事发现场调查、对话核对等方式,尽量化解矛盾、承担相应责任。这也充分体现了权力机关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我们要相信法律是正义的,也应该坚信正义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与道德的保障。

  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群体在面对事件时理性和冷静。该事件迅速传遍网络,引起很大反响,给脆弱的社会传递一种负面的暗示,大家也在理性范围内批评了老人的讹诈行为。虽然是一个恶劣的事件,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存在,改变了价值观,改变了对正义的看法与理解,我们能够看到社会舆论的伟大力量,更应看到事件背后的积极方面,唯有如此,社会的道德重建之路才不会过于艰难。 

  事实上,近年来此类事件之所以愈发成为一种公共现象的原因,或许也是我们在处理和善后的问题上,过多遵循于道义上的判断,而很少寻求法律的裁决。在这个意义上,此类事件诉诸法律,当具有标杆意义。我们应该从个案中习得教训,规避“破窗效应”,同事多给法律和司法机关些时间,并相信他们能够给出真相,还正义者一个清白。(外国语学院2012级 舒杨) 

   评论二:法律错位的同情

  近日,九岁小男孩扶起摔倒老大被讹的事在校园里传的沸沸扬扬,像鲁迅在得知刘和珍的死讯时一般,我感到忿恨与可怕。忿恨有如此狠心的长者,可怕金钱在人心中日渐巩固的“至高无上”。

  所幸,有三位目击者的书面陈辞,正义再一次打败了邪恶。警方给予了澄清,对蒋婆婆处以7天的刑事拘留,其儿子10天的刑事拘留,500元罚金。在大多数仅仅关注于事实真相的人眼中,这已经是美好的大结局。然而,法律给予了蒋婆婆同情的宽恕,念其已过七旬,不做拘留。我不禁想问,这样的同情,是否能换来真心的悔悟!

  近期,一封称是马加爵临刑前最后一封书信的帖子在网上被疯狂转载。里面有他曾经对大学,人生最美好的憧憬,有面对室友的鄙视与侮辱时最真实的心里变化,有对父母和社会的愧疚,有对那一位在他生活最艰难时为他打过一次饭的同学最真挚的感谢。帖中还附有他生前最后时光的照片,那是一张清秀的脸,一双深邃的眸子,穿着他穿过最好的衣服——囚衣,呆呆的望着。他的行为令人发指,也让人痛心疾首,一时的冲动,刺痛了别人的心,也把自己推向深渊。这封信感动了我,也让行刑者落泪,然而,独独没有感动冰凉凉的法律纲纪,法律没有同情他!

  有人在得知小男孩一切安好,并没有在这场败露人性丑陋的闹剧中受到惊吓后,便觉得安心了!我相信,在这之后,一定有许多家长会这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看到别人摔倒,不能乱扶,如果没有目击者,暂就百口莫辩了!爱心装在心里就好了!“,如果说咱们的传统美德在十岁下的孩子都成了形式,那兴于人类的文明道德也很快将止于我们手中。我想五个月的纠纷绝不是蒋婆婆的一时冲动,而这样的蓄意如果仅仅因为年龄就得到法律的同情,那么回报法律的只会是越来越多倚老卖老的无奈!

  法不外乎人情,这情也并非从简单的强弱势而定,而应该从事态本质出发,错位的同情只会遗留更多的遗憾!(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 侯静) 

   评论三:请尊重每一份爱心

  当你昧着良心去责怪那3位小学生时,是否犹豫过?当你泯灭人性去索取那3份纯真时,是否自责过?当你埋没良知去伤害那3张笑脸时,是否后悔过?

  老人与小孩,本就同属于这个社会的弱者,但是在“三小孩被诬”事件中却成为了两个矛盾体。原本一件温馨的好事,原本一份单纯的善良就这样被那金钱玷污了。记得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曾创作过一出寓意剧《四川好人》,按粗浅的理解,这个剧作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好人难做”。如今,四川达州的这个事件无疑又一次证实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另我费解的是,老人或是老人一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与想法去诬赖并要求索赔的?如不是现场有几个“达州好人”勇于站出来为3位小朋友仗义执言,守护了三个孩子,守护了社会的真善美。那还怎样让公众愿意去相信,生活中仍然还有好人存在,社会上还有值得大家去守护的真理存在!

  “达州案”的发生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多年前的南京“彭宇案”。而当时审理相关判决的逻辑依据是“你没撞老人,怎么会去扶她呢?”,这样无疑是否定了别人做好事,根本没有尊重一份简单的爱心!“彭宇案”对社会公德的摧毁性打击,但纯真的孩子们却还是坚持做好人做好事,愿意相信复杂的社会是单纯而美好的!虽然我们作为外围观众,无法直接触到“达州案”的核心问题,也无法得知蒋某与他儿子龚某某的相关行为是否是直接受到“彭宇案”判决的引导,但这两个事件本身却是极其相似。此次“达州案”的处理结果,对因“彭宇案”而受伤的公众心理,是极大的抚慰与疗救。而我本人对这个结果也是比较支持与欣慰的!

  “以后遇到摔倒的婆婆我还是要扶。”一位小朋友如此对记者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要扶,只是我扶之前要先要先找个人给我证明一下。”另一个小朋友如是说,而另一小朋友也表示以后他也会扶,因为学校的老师教他们,社会上还是好人多的!面对这样一份单纯的爱心,我们应该是尊重鼓励,而不是这样的诬赖伤害,我强烈呼吁:请尊重每一份爱心吧!不论它是大是小,因为爱心本就无这样那样庸俗的区别!

  我们社会本就缺乏爱的信仰与爱的尊重,那就让我们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明天的力量去坚持爱的信仰,体现爱的关心与尊重吧!

  请尊重每一份爱心吧!(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 李焱丹) 

   评论四:扶不起的老人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

  南京彭宇案让人唏嘘,最近在我们四川同样发生的这样的罗生门。达州一老太摔倒,自称被小孩撞到,向家长索赔。时隔六月后,警方受理家长所告的勒索案正式介入调查。经见证人证实,老人是自己摔倒,警方最终对其老人儿子拘留十日,老人因年岁较高,依法免刑。但据悉,其儿子刑拘满后,依旧拒绝道歉。

  这样的问题,应该归属社会还是个人呢?作为关心时事,要走入社会,有自己判断力和思考的大学生,我们应辩证的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首先,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这些扶不起的老人从动荡的社会走过来,他们经历了文革,在物资匮乏的时代成长,贫困的印记遗留在他们身上,他们可能有着特别强烈的对物质利益的贪图欲望。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法律的不完善和人们怕事的心理给他们提供的一个通道,让他们存着侥幸心理去讹诈。当然现代社会诚信及善的缺乏也对这样的不良之风有一定的助长。

  从个人方面来讲,扶不起的老人只是个例。我曾亲眼目睹这样一件事,在放学的路上,骑自行车打闹的一群学生中,有一辆自行车不小心刮到了路旁一背背篓的老人,老人重心不稳,向前摔倒。惊慌失措的孩子急忙搀扶,捡起散落的木材,一大人上前做主,问下该学生的信息,并扣留了学生证。围观的人一直询问老人是否有事,但老人擦了擦摔裂的手说:“没事,我是信佛的”。可见那些扶不起的老人自身心理的扭曲。

  不过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这样的事确实又发生了。我们应该考虑自己遇到的这样的事怎么办,但我们始终应保持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3级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