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抢客降温 嘀嘀打车取消微信支付立减十元

11.02.2014  10:16

央广网财经北京2月10日消息(记者 唐明)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从今天起,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结束了微信支付返现10元优惠活动,另有消息称,背靠阿里资金支撑的“快的打车”返现活动预计不久后也将告一段落。这预示着国内打车软件愈演愈烈的烧钱抢客竞赛正逐渐降温,然而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烧钱游戏结束后的商业模式及扩展方案目前都还没有明朗。

突然降温,难道背靠腾讯的嘀嘀打车没钱可烧了?嘀嘀打车副总裁张晶表示,并非刻意减少补贴。

作为竞争对手,背靠阿里巴巴的快的打车还能不能再烧钱了。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表示,目前手里有的是钱不怕烧,补贴会继续。

之所以下调补贴,业内人士分析或许是因为此前实施的现金补贴政策已显现出一定成效。从腾讯日前公布的成绩单来看,自1月10日嘀嘀打车应用接入微信支付以来,截至2月7日近30天的时间里,通过微信支付打车的订单总量已突破500万,平均每天超过16万单。另外,嘀嘀打车全国日均订单70万,其中微信支付订单超过48万,接近订单总数的70%。仅北京地区,用户日均用微信支付完成约12万单打车生意。

国内打车软件兴起于2013年,30余款打车软件竞争激烈。打车软件公司要想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烧钱圈地”。从一开始向出租车司机赠送移动终端,到现在采取直接返现的方法招揽用户。软件公司这样做看中的是移动支付的未来,是打车这样一种高频次、高质量的移动支付应用前景。这给司机和乘客带来的是“双重利好”:从司机角度来看,可以拉到更多的活,赚更多钱;对乘客来说,打车可以更有效率、更加方便。

打车软件补贴的背后也带来的不小的负面影响。有些的哥一边开车一边摆弄手机接活儿,让人不禁为行车安全担心。同时,打车软件也会给用户带来银行卡安全风险,因为使用打车软件都必须绑定支付宝或者银行卡,当中的潜在风险不可不防。

补贴并没有养成用户习惯  

嘀嘀打车喊出降低补贴的口号后,原本打算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可据我们观察这如意算盘似乎打错了,市场的反应并不正面。多数的哥觉得补贴少了心里有点不舒服。

乘客则认为以前补贴10块的时候,即使不在高峰期都会,也会有意使用,如果变成5块钱,就可能不会刻意使用打车软件。

据了解,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以及其背后的“金主”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烧钱竞赛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越烧越旺,双方投入的资金以亿元计算,现金补贴从前期的抢夺司机蔓延至抢夺乘客,使国内打车软件市场异常火热。

业内人士指出,现金刺激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用户,但它要求庞大的资金流支撑,只是权宜之计,难以长久。靠高额补贴抢夺来规模性的用户群,并不意味着市场局面的真正打开。

尽管打车软件激烈的烧钱行为已实现了数百万订单,但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打车软件的用户忠诚度还远未培养起来,用户要认可并习惯于使用打车软件叫车及支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