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精准滴灌 烟草帮扶助力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05.06.2015  21:21

    新华网四川频道6月5日电(包晶晶 罗良华 王一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2013年四川省政府提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战略两年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四川省处处开花。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队伍中,四川烟草是一支重要而特殊的生力军,去年全省烟农总收入超过54.8亿元,户均收入4.7万元;拿出真金白银,五年捐赠5099万元,帮助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建通村油路200余公里,改造特色农居1041户,安置贫困户286户;积极开展文明帮困,积极开展省、市(州)、县、镇、村五级联创结对共建,捐赠2682万元,修建乡村希望学校15所;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技术技能培训7万人次,建设远程网络教育中心3个,村民活动中心、活动广场、培训中心86个。

     攀枝花米易普威镇:村民圆了“新房梦

    5月13日早上9点,在一串喜悦热闹的鞭炮声中,迎来了米易县普威龙滩村烟叶新村一期交房仪式,30多户村民拿到了两层小洋房的钥匙。

    村民张顺发是烟叶新村一期房屋修建的质量监督员,见到笔者自然打开了话匣子。他带着笔者去看了不远处的老房子,“这个房子有40年了,你看墙上都是裂缝,‘8.30’地震都要垮了”。他扬了杨手里的新钥匙,黝黑的脸上浮现出阵阵笑意,“这下有了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了,这可是抗8级地震的哦!

    笔者了解到,烟叶新村由米易县政府规划,主体户型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平方米,人均可达40平方米。新村在新建农房的基础上,还新建培训中心600余平米、活动广场一处,配套完善给排水、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5062万元,其中烟草公司捐赠了950万元。此次交房的烟叶新村位于龙滩村2、5社,涉及农户139户、560余人,烟草公司每户补贴了2万,政府贴息贷款5万,农户大概出20万。

    20万也不是小数目,农户靠什么致富呢?

    张顺发告诉笔者,致富还得感谢政府和烟草公司。龙滩村的主要产业是烤烟和林果,烟叶是这里的支柱产业。张顺发腿有残疾,自从8年前种上烟以后,就不用出远门打工了。去年他种烟20亩,收入12万多,还种了樱桃11亩,因为冰雹灾害,仅收入2万。“主要还是烟草公司扶持政策太好了!”张顺发笑道。

    彝族夫妻郑洪彬和老伴儿热情请笔者去参观他们的小洋房。站在宽敞明亮的新房中,老两口踌躇满志地计划7月拿出来二三十万来装修,说去年种烟攒了钱,今年年纪大了,就把地承包给烟农合作社,也有8000千的收入,在家享受清福了。

    2014年烟草公司产前投入资金7068.42万元,今年又投入7514.6万元,在烟叶生产肥料、地膜、农药物资和防雹减灾、种植保险等自然灾害救助上给予补贴和扶持。除了各种扶持和补助,烟草公司还拿出1093万元,与政府一道,在普威规划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高标准、规范化整理土地1251亩,修建沟渠31条12千米,修建砂石路面、机耕道11条3.2千米,配套农机具109台,组织完善烤烟专业合作社,加强土地流转,实施专业化服务,实现规模效应。设施好,帮扶政策好,种烟轻松、风险小,农民们都愿意种烟。

    政府还指导村民种植烤烟前茬作物油菜,实行油菜榨油、油枯还田,促进了烟田土壤改良和烟叶品质提升,实现了烤烟产业良性发展。同时,通过合理布局梨子、桃子等林果产业,达到梨花、桃花、油菜花“三花”同时绽放,形成普威绿野花乡—“万亩观花和现代农业参观基地”,带动烟区烟农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了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大大促进烟农持续稳定增收。“这房子是我种烟种出来的!现在的政策太好了!感谢政府、感谢烟草!”烟农黎义翔送我们离开龙滩村的时再次说道。

     凉山螺髻山镇波珞坪村:希望小学点亮梦想

    “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凉山螺髻山镇波珞坪至诚希望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波珞坪至诚希望小学,地处风光旖旎的螺髻山脚下,辖6个村民小组,服务人口1302人。贴着红白瓷砖的教学楼在一片瓦房群里显得格外突出,一看就知道这个小学教学实施不一般。

    校长柳富冲告诉笔者,2011年四川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挂帮扶”扶持中,捐资306.6万元,在学校原址整体规划修建了教学楼、教职工宿舍、体育运动场、并配套完善了图书、实验、电脑、会议、办公等教学设施。

    至诚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68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分别比以前扩大了84.18%、317.7%,可保证400名以上的学生入学,四川烟草专卖局(公司)着力改善学校教育硬件设施,为学校配置了学生课桌椅200套,教师办公桌13套,学生校服183套,教师工作服12套,电脑20台、电脑桌12张、板凳50根、图书柜8个、阅览桌10张、阅览桌椅40把、图书5680册,是地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今年学校开设了7个教学班,有222个学生、10个全职老师。

    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就学,也吸引了更多的老师到这里教书育人。90后的彝族姑娘阿来阿英就是其中一员。当老师一直是阿来阿英的梦想,去年小学招特岗教师,她就考过来了。“当时主要是图离家近,没想到这个村小的条件比镇小条件都好!还有教师宿舍,每周可以回家两趟”。说道这里,阿来阿英脸上洋溢着喜出望外的神情。

     雅安石棉安顺村:小小刺绣赚千元

    安顺村,坐落在大渡河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给这里蒙上神秘幽深的历史色彩,同时积攒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3年6月,安顺成为“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省首个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景区。

    “这一幅能卖千多块呢!”安顺村的绣娘绣着手里的牡丹花告诉笔者。“农活忙完了,可以在家绣花,还能看孩子,照顾家里。”她绣的这幅牡丹花,长宽50厘米,大概需要耗时20多天。

    在安顺场的村民活动中心,摆满了各种花鸟鱼虫、山水景物的刺绣作品,均可出售。其中,有一幅“安顺场”图,长1.43米,宽2.2米,将整个红军胜利广场栩栩如生地定格在了羌绣中。

    “有人出12万买我这幅刺绣,我都没舍得卖。”61岁的村妇宋治琼神情骄傲地说道。她绣这个“安顺场”绣了44449针,花了两年时间完成。

    “精准扶贫要有针对性,定的项目就得能产生良好效益。”雅安烟草帮扶干部感慨。“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钱没少花,效果却未必好。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大水漫灌”不如“精准滴灌”。雅安烟草发现,安顺的旅游业缺少特色产品支撑,因地制宜请来刺绣师傅,教当地30多名妇女羌绣技艺,下一步考虑联系旅游开发公司为其刺绣产品开拓销路。

    “精准滴灌”思路贯穿雅安烟草整个扶贫行动,得知围塔村要发展生态观光业,便投入200万元帮扶围塔村硬化道路、住房翻修、农家乐,得知彝族乡麂子坪村异地重建有8户困难户,捐助20万对口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