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回归 人大调研再助力

10.01.2023  15:44
 
  茶香酒香腊味飘香,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办年货”的仪式感足足——“第26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2022年以来,面对疫情反复、高温限电、地震灾害等多重极端情况冲击,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制定出台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不断提振市场信心,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大盘平稳运行!”近日,省人大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安排,该委立足监督职能,围绕中心大局,聚焦当前疫情影响下,更好发挥扩内需促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州人大经济委联动开展专题调研。   如何迎难而上、拼搏奋进,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举扩内需促消费,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为稳增长作贡献,调研组如此支招献策:
热起来”“旺起来”“火起来 在加快消费复苏中促回升、补损失
  全力推动接触型消费“热起来”。针对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进一步加快政策兑现的速度、要素资源协调保障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大力促进餐饮消费,支持重点餐饮企业开展打折促销活动,鼓励发展团购、外卖点餐,引导拓展预制菜等业务。办好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味美四川”、国际美食节等活动,创新打造夜间餐饮消费场景。立足冰雪、温泉、阳光、户外运动等优势资源,以冬季旅游产品、节庆赛事等活动为主要载体制定旅游优惠政策,繁荣冬季文旅市场。   全力推动大宗消费“旺起来”。坚持防疫情与稳经济“双统筹”,及早谋划、统筹安排年底前各类促销活动,用论坛、展览、展销等活动平台助力消费回补。研究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一揽子措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五进”和“电动四川”行动,加快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加快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以政策“能出尽出”、税费“能免尽免”为汽车消费“加油添力”。多措并举稳住房地产全链条消费,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灵活运用保交楼专项借款,对引进人才、二孩三孩家庭、农民工等购买商品住房给予适当支持。   全力推动升级类消费“火起来”。抢抓元旦、春节等关键时间点,通过举办网上年货节、发放本地消费券、开发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带动形成更多有效需求。面向服装、生活服务等需求弹性高的领域加大消费券投放力度,有针对性地出台耐用品等专项消费补贴,“真金白银”刺激消费升级。鼓励引进和发展新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一批消费“爆款”产品,支持发展反向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升级消费需求。
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在提振消费需求中挖潜力、找增量
  多措并举促进“能消费”。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各类人群的工资性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扶持、壮大一批涉农批发、零售企业,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收购、销售体系,实现农民可持续增产增收。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下调消费贷利率,“”动消费回暖、释放消费潜力。   想方设法促进“敢消费”。不折不扣执行优化防疫“新十条”措施,尽量让社会面放开,尽量让人员流动起来,尽量把受到抑制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用科学精准高效的防控手段稳定群众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和效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用可靠充分的兜底保障减少居民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底气。   千方百计促进“愿消费”。从消费供给端发力,扩大“一老一小”服务消费供给,利用明年举办大运会契机开发更多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加快补齐设施建设、专业人才等短板,不断释放体育消费巨大潜力。支持传统商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形成消费新增长点。聚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提升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能级,培育数字生活消费、特色商圈、老字号等消费集聚区,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努力让线上消费增强“新活力”、线下消费回归“烟火气”。
循环链”“组合拳”“防护网 在优化环境中提质量、增效能
  打通商贸流通“循环链”。加快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疫情防控措施跨区域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作用,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健全完善极端情况下应急保供预案,加强运力调配,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提供有力支撑。健全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持续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支撑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打好监管执法“组合拳”。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加大对虚假宣传、仿冒混淆、制假售假、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切实把好消费品安全关口。建立适应新经济、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努力培育良好消费信用环境。依法依规整治“直播带货”乱象,强化跨地区、跨部门协同联动,压紧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平台销售产品的质量管控和追溯,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网络消费环境。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监管,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业态、重点场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农村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构筑权益保障“防护网”。进一步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完善投诉信息公示制度、优化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用法治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屏障。大力推进消费维权宣传进村,不断提升消费维权宣传的知晓度、覆盖面、有效性。健全社会消费维权网络,探索推广“村级消费维权站”建设,守护农村居民的消费安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