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龙村”变成了产业园区 困难户终于可以回家了
系列报道:巴中\"转作风·惠民生\" 7000名干部结对帮扶8000余户困难户
人民网成都12月28日电 (罗福荣 记者郭洪兴)魏青今年59岁,身材显瘦,架一副近视眼镜,与之交谈,言语简单。魏青是巴中市巴州区兴文镇灵龙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多年来一家4口均在异乡打工,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如今,他终于可以回到家门口“兴文新区”的一家企业上班,还从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与魏青见面后,他留给记者最深的记忆便是其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23岁的兴文镇女孩任勤(右)与魏青一样,得知家乡“兴文新区”内的企业招工,立即从江苏回到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企业就职。记者郭洪兴摄
环境:“烂龙村”变成了产业园区
巴中近两年展现给外界的最大特点,便是惊人的城市发展速度。但是巴中经济开发区(兴文新区)的建设,却曾一度遭人质疑,外界对其发展处于观望的态度。
魏青作为土生土长的兴文新区人,从外地回来,在兴文新区的企业上班,从失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政府给他办理了养老保险,一家人更是住上了新房。
魏青身上的变化,可谓巴中产城相融的发展最好的注脚。
“我们这没开发前,被邻村人叫做‘烂龙村’。”魏青说,像现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是他们家族几代人多年的梦想。
魏青的家在兴文镇灵龙村,此地属于典型山区,离巴中市有20多公里。没开发前,巴中市区到灵龙镇开车需一个小时左右。现在已新修一条40米宽的大道连通两地,以巴中城区黄家沟为起点直接通往兴文镇,车程只需10分钟。
以前的灵龙村,整个地形呈“U”字型,村民在山上散居。虽离城市不远,可那时灵龙村的老百姓生产方式却极其落后。
2011年4月27日,巴中市委召开二届129次常委会议,决定以兴文镇为核心组建“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兴文核心区可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功能用地1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1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
现在的灵龙村,曾被戏称为“烂龙村”的痕迹没有了,高速公路出口就在村口,高山夷为平地,荒地变成了厂房,已经被打造成了宜业宜居的理想家园。
经过两年时间的打拼和努力,“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已被四川省列为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省级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