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罐”变“金罐”

30.06.2015  11:03

雷斌吉

  “一条泥巴路,绕着山间转。十户九家穷,名叫烂罐罐。”这是几年前,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村民的自嘲。2013年,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向贫穷宣战。昔日的“烂罐子”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罐子”。

  “这届支部确实不一样

  2013年底,罐子沟村支部换届,李兰当选为支部书记。尽管她长期担任村干部,但对“女人当家”的支部班子,不信任的群众依然不少。
  群众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过去几届的党支部,由于凝聚能力差、带富能力弱,同时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全村群众只能眼看着邻近的村子建起了新居、引进了产业,自己村却是“十年不变样”,现在还让一个女人来“当家”,大家更觉得没指望了。

  面对群众的质疑,支部一班人暗下决心,要叫“烂罐”变“金罐”,他们走村入户收集民情民意、征求发展思路。通过民主商议,全村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全村虽然已经建成3条总里程13.2公里的村(社)道路,但还有4个社连机耕道都没有,物资运不进来,农产品销不出去,闭塞的交通成了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3年底,支部一班人马不停蹄穿梭在市里、区里,只为能早点争取到项目。然而当项目争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又成了让大家头疼的事。思来想去,支部一班人决定从党员干部“开刀”。于是,他们号召23名党员干部拿出26万元私人资金垫支工程款,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期间,支部一班人每天起早贪黑协调土地、处理矛盾纠纷、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短短3个月,全村新修道路3公里,硬化12公里,维修山坪塘3口,新建蓄水池5口,整理土地3200余平方米,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覆盖全村110户。新支部带来的新变化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大家纷纷赞扬,“这届支部确实不一样。

  "好日子多亏了村支部"

  基础设施上去了,如何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跟着上去?通过对比分析,支部一班人得出了结论:传统的农业模式只能养家糊口,致富奔康势必调整产业结构。

  2014年3月,在得知何家坝葡萄种植基地将要迁址的消息后,支部一班人当天就前往洽谈。书记带队与业主实地考察地理条件、交流意见;主任召开群众会议,讲述调整产业的重要性;最后又带领党员群众到关公乡西南村等地参观考察,观看产业发展后的变化,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发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党支部的真诚打动了业主,也为群众带来了实惠。2014年,罐子沟村成功引进包括何家坝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内的2家葡萄业主和1家田藕种植业主,把全村1357亩土地全部流转,现已建成820亩葡萄、247亩田藕种植示范基地,完成290亩蓄水70万方的休闲旅游观光湖主体建设。同时,成立了一家由110名会员组成的恩阳区农产品营销协会。村民张立志算了一笔账,“我将家里4.8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业主,每年可收土地租金2880元。同时我在葡萄产业园里打工,每月收入就将近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这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好日子多亏了村支部。

  "没有落下一户贫困户"

  留在家里的村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毕竟产业园需要的劳动力有限,始终有一部分人外出务工,这些人怎么办?2013年全村还有22户贫困户、47名困难群众,怎么才能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的愿望?村党支部探索出了一条道路:从集体收入里拿出5万元,连同在外成功人士捐助的10万元资金,成立了罐子沟村“团结互助基金”,主要用于困难党员群众的慰问救助和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到2014年底,共发放慰问金6万余元。

  全村2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后,支部一班人又对28名在外务工返乡人员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从宁夏返乡的张波感概到,“我想学点技术,出去务工也有更多的选择。没想到,春节回来,在家门口就学到了。”此外,全村33名干部和党员与47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实际困难83件。“全村的困难群众都得到了有效帮扶,这一届支部没有落下一户贫困户。”村民马成钢由衷地说。

  面对取得的成绩,村党支部一班人没有松劲。“只有做大产业发展的蛋糕,才能真正实现共富共享。”支部书记李兰依然豪情满怀。目前,已经启动集养老服务中心、农产品展览中心、农技推广中心于一体的罐子沟村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聚居50户规模的“幸福美丽新村”,计划2015年内硬化全村剩余的4.2公里泥结石路,并以举办第二届“罐子沟村美食·荷花暨乡村旅游节”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