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逆袭是怎样炼成的——我校机电院工业设计教研室改革纪实
编者按:近几年,机电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获奖达到139项,占该院学生获奖数目一半以上,有7名学生毕业设计被评为全国优秀毕业设计,3名指导教师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在校学生申报3项发明专利,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学生设计作品转化成产品28件,4名学生被国外高校录取攻读设计类研究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却逆势而上,一路飘红。
从一个一度准备减招、停办、取消的专业,到今天取得了这一串串成绩,无不凝聚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本报推出“改革先锋”第一期典型通讯报道,以飨读者。
工业设计教研室部分教师合影:左起依次为曾红琳、彭艳芳、张海波、陈波、张旭伟、李陵、邓丽、余钰(兰图、蔡文彬在外学习)
打破师生之间的墙 爱学生如子女如弟妹
当一群平均年龄不到40岁,绝大多数是80后的教师,遇到一群对专业陌生、前景迷茫的90后的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学工业设计还要学素描,学色彩?”刚进校的吴磊本来就对工业设计模糊,由此更加上了一份畏惧,他开始渐渐迷上了网络游戏。像吴磊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找到学生不爱学习的症结所在,教研室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不仅要把自己当成蜡烛,讲奉献;更要让自己成为最强“芯片”,全方位为学生服务。
为了让学生不再畏惧学习,教研室不断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借鉴设计制图中的透视学,将其“移花接木”到工业设计的《设计素描》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日渐高涨。“从手绘开始,看到自己居然也能画出如此美妙的建筑,我从此就爱上了工业设计。”吴磊说。
教研室的工作并不止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将“蜡烛”与“芯片”育才思想贯穿始终。
凌晨三点还在不断修改设计,是工业设计师生的家常便饭。
学生经常借着楼道、厕所的灯光做作业到凌晨,有不懂的地方,就直接拍下来发到老师QQ上询问。“熬夜的不只是我们,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在努力,自己这点苦算什么呢,更何况,我们是乐在其中。”2013级工业设计的张柠说。
“以前学生还会问一问‘老师您在吗’,现在都不会问了,因为学生都知道我们比他们睡得还晚。”李陵说,“每个年级都有QQ师生交流群,我们老师的手机、QQ、微信是24小时开机、在线,除非上课,学生的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工业设计具有工科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的作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在我们眼里,都是一个VIP,老师的思维就在学生不同的设计理念中不断转换。”彭艳芳说。
“学生做作业很辛苦,不能给个分数就算完了,要对他们负责。”彭艳芳经常要批改学生作业到凌晨三点,再准备第二天的教学,期间还要为同学答疑。“虽然累,但值得。”彭艳芳说。
学生受伤了、失恋了、工作不顺了……只要是学生的问题,教研室的老师们都会倾听,帮学生出主意。
2006届毕业生钟标科,获得了素有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奖”之称的2013年德国“红点大奖”。 他现在是华为德国欧洲研究中心工业设计部设计师,虽在德国,但时不时会给张旭伟打电话。
“有一天晚上,张旭伟老师在办公室指导我们设计方案时,说着说着他就睡着了,当时还觉得挺逗的,后来想想那得有多疲惫啊。”钟标科回忆说,毕业离校那天, 他背着张旭伟老师走了好长一段路,都不舍得把张旭伟放下来。“我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是与教研室老师们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爱学生如子女,爱学生如弟妹”, 教研室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用心用情用智慧去这么做的。老师和学生那堵墙,也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化学反应中,被消融于无形。
企业主动上门授课参与学生培养
打破校企之间的墙 碰撞“共赢”火花
追求效益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工业设计教研室又是如何打破校企之间的这堵墙,碰撞出“共赢”的火花呢?
“学生校外实习去哪儿?”这是专业成立之初,成为当时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陈波亟需解决的最大的一个难题。
为了让学生有实习实践的地方,陈波带着教研室的老师们四处奔走,联系各个企业。为了节约费用,老师们还骑着自行车去周边企业、工厂洽谈。
但与企业的交流并不如想象中的好,甚至让老师们很“受伤”,常常是风尘仆仆地去,又灰头土脸地回。有一次陈波带着李陵去新繁一家家具企业,刚进到企业见到老板,陈波甚至连自我介绍还没有说完,就被老板一句“我没时间”给赶出企业了。
“创业”之初,教研室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并不少。面对这样艰难的状况,教研室始终没有放弃校企合作这一理念。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已在31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甚至海尔、双虎等一些知名企业还慕名主动前来学校,希望与工业设计教研室开展合作。
11月25日,由海尔提供经费支持,在工业设计教研室设立了我省第一家高校创客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由海尔家电联合教育部发起,英特尔公司、京东等共同参与,并由腾讯、百度提供技术支持的创客孵化平台。
在这样大好的发展环境,教研室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趁胜追击:让企业走进课堂,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建课程。
“请各位项目经理检查各小组上周的工作进展情况……”这不是设计公司一幕,而是在2011级工业设计专业《企业项目实践》课的一幕。
这门课程主讲教师是成都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勇,这是他第三次来学校上这门课了,与他一同完成这门课还有公司的三名顶尖设计师。
“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是,我们这门课必须是实战课,授课内容完全来自于公司的设计项目。课程效果很好,不仅学生爱听,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也经常来蹭课。”张旭伟说,“校企共建课程成本其实很低,给的课时费还不够企业来学校的油费,但企业却愿意长期开展这样的合作。”
唐勇坦言,不计成本的来学校授课的目的,不仅是来培养人才的,也是来“抢”人才的。“工业设计作为我国一个新兴产业,要在市场上抢得先机,必须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高校所培养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业设计人才正是助推器的燃料。”唐勇说。
由“上门被拒”到“企业主动上门”,再到“校企共建课程”,这种巨大转变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工业设计专业师生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多年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灵活多变的分组讨论式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打破教与学之间的墙 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著名教育家钱伟长曾提出,教与学本来是一对矛盾,“教”虽有指导作用,但毕竟是外来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工业设计教研室又是如何打破教与学之间的这堵墙,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呢?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我认为教师的水平不在于一桶水和一碗水,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的水。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应当是一条绵绵不断地河。”张旭伟说。
秉承这样的理念,教研室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教师送到企业当学徒,到职业技术学院进修当学生。而这一路,老师们也是“学在囧途”。
“其实很多企业是不大情愿我们去的,担心我们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去成都浪度家私公司当了半年学徒的李陵,刚开始的时候就受到企业过“冷遇”,没有 人真心实意地教他,只是把他当成“摆设”而已。“有时候看到了一张很有创意的设计图纸,我就跑到卫生间,凭借自己的记忆偷偷画下来,然后再拿回学校进行教 学。”李陵说。
李陵的遭遇在教研室的老师中是再常见不过,“闭门羹”吃了一次又一次,但老师们咬牙坚持,目前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均已完成第一轮企业实践,达到了企业双师型教师初级培训的要求。
张海波是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被安排到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进修半年。“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怎么能去职业技术学院当学生呢,当初我还有点面 子上过不去,加上听不懂粤语,难以适应。”一个月以后,张海波的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方式了: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除了传授理论之外,其实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创意付诸实践的能力。
老师在学习结束后,都会撰写总结性报告。“老师的报告成了我们最爱读的实习指导书,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2011级工业设计专业的吕敏杰说。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需动手才能把理论落到实处,但教学课时又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研室开始尝试慕课建设的课程改革。
慕课不仅把老师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也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老师有针对性的与学生展开交流,告别了传统教学的单项交流模式,实现了双向沟通,打破了教与学之间的“墙”。
“当然,我们并不是就完全撒手不管,我们会通过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课下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这也‘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后下足功夫。”教研室慕课建设负责人余钰说,这一教学模式也“逼迫”着教师不断“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好融合。
一走进明志楼B204教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因生活而设计、因设计而美好”几行大字映入眼帘。
这是教研室专门为学生设立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布置也是完全按照设计公司来进行布置的,教研室每周还会安排教师给学生做设计讲座。因此,工作室一成立就成了同学们“学习天堂”。
现在除了上课之外,工业设计2011级刘旭所有精力扑在明年1月份在上海举办2015年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他正在工作室为自己的设计作品《Double S 》(safe and speed)做最后冲刺。与刘旭一样,教室里还有12位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也在为自己设计作品干得热火朝天。
“工作室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而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也更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工作室的严峰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工作室的‘竞争上岗’政策,与‘室友’之间的良性竞争都促使着我们去不断提升自己。”
“工作室采取退出机制,以项目驱动设计,以设计提高能力,以能力带来自信,最终形成整个专业良好的学风氛围。”张旭伟说。
在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曹正 校报记者团 邓丹 周韵桐)
采访后记
这是一次让人感动的采访。
感动的不仅是因为在采访过程中,工业设计的师生多次落泪,而是他们在困难重重面前依然不断前进。
直至今天编发这篇稿子,我仍为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师对工作那份敬业,对学生那份热爱,对事业那份执着所折服。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在成绩面前,教研室的 全体教师却依然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我们在发展中还存在学科建设薄弱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在风雨变幻的市场上立足,唯有坚定不移地改革,不断地去推翻 自己,推翻亘在发展道路的每堵墙。
工业设计专业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地艰难。在专业发展最危险的时候,教研室全体教师甚至歃血为盟,签下军令状,用“既然迈出去了,就没有回头路”的方式,表达了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愿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奇迹。
(原载《西南石油大学报》第584期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