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春的省人大常委会点“赞”——纪念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5周年

25.12.2014  14:28

  隆冬时节,成都锦江大礼堂红旗飘飘。这座巍然屹立的民主法治殿堂,见证着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

  1979年12月25日,四川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根据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选举产生了四川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省第一个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宣告成立。

  35年,弹指一挥间。年轻的省人大常委会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编者 

35年,强大生命力从哪来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这年12月,四川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选举产生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省委对人大工作机构的建设非常关心,要求“小而精干”,“逐步积累经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颁发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铜质印章,“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铜质印章同时启用。

  起步,探索,发展。从1979年到2014年,从五届到十二届,从最初的77人到今天的80人,省人大常委会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法行使决定权、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制保障。

  历史记录着难忘的瞬间。

  她叫馨馨,今年5岁,家住都江堰市聚源镇。看着馨馨,杨建洪、薛建蓉夫妇脸上就有了幸福的笑容。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重创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帮助遇难孩子家庭平复悲伤、还绝望的父母以希望。震后4年,3400多名婴儿相继出生,馨馨就是其中一个。  

  从汶川到芦山,省人大常委会深入一线,作出决定,批准法规,听取报告,连续6年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的工作支持和法制保障。震后5年,四川生产总值翻了一番。

  35年中,地震、泥石流、暴雨、水灾不时袭来。但再大的灾难,都有党在,都显示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从1987年开始,先后召开5次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体现着省委对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视。2009年,省委人大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织结构。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全省逐步实现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单设,为人大工作注入新活力。

  2013年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也在这一年,中央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省人大常委会狠抓作风建设,促进履职能力提升和人大机关自身建设,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2014年9月,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由此,省人大常委会进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5年,人大代表在行动 

  “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我能参与人大会议吗?”不久前,“四川人大”微博和微信开通,听众和好友超过29万。网友为年轻的省人大常委会点“赞”,同时也提出这样的问题。

  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35年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已落地生根: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共邀请12名公民旁听,每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也会邀请10名公民旁听。

  如今,省人大常委会依法保障人大代表履职、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已常态化、制度化,80名组成人员联系代表239名,积极倡导各级人大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

  2014年12月9日,这是省人大代表、内江市威远县黄荆沟镇太平村党支部书记刘晋阗的普通一天:

  8:30,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内江市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

  9:30,视察两个派出所工作情况;

  11:30,视察内江市法院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

  12:10,午餐休息;

  15:00,听取公、检、法工作报告;

  16:40,人大代表们提意见建议;

  17:50,会议结束,晚餐、整理、休息。

  35年,1万多个日子,人大代表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和刘晋阗一样,他们也时刻记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翟峰,三届省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过去的12年里,翟峰提交的议案和建议达548件,30多件进入立法程序。如此优质和高产,在全国范围也不多见。2013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后,翟峰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两次列席省人大常委会议并作审议发言,7次应邀参加省级部门和“两院”办理代表建议座谈会,20次参加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活动并作专题讲座辅导,多次参加省市调研……“人大代表,其实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就像其他人大代表一样,面对人民期盼,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翟峰如是说。

  省人大常委会把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大力推广代表建议网上办理,坚持重点建议督办制度,加强代表培训和服务保障工作,全省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更加紧密。 

35年,奔向“法治四川”新目标 

  35年,立法的亮点有多少?

  1980年8月,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县、社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开启全省立法之先。仅五届、六届人大常委会就制定法规25件。

  让立法引领发展,让改革于法有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私营企业条例》、《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四川省政务服务条例》、《四川省村镇供水条例》、《四川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一大批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服务社会,温暖民生。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自身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立法指标体系,敞开大门让百姓热议,建立基地请专家评估,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截至2014年底,省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63件,废止63件,批准成都市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151件,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各个层面,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地方法规框架。

  35年,监督的实效在哪里?

  质询郑六一贪污案,监督沱江污染,对10名厅局长开展工作评议,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实现预算在线联网监督……35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突出重点,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2006年,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出台后,省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监督时效。2013年,对全省贯彻实施消防法律法规情况检查、再检查,监督、再监督,一追到底,督促各级政府“整改到位”。2014年,首次就医疗改革开展专题询问,听取“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等多项报告,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着手拟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人大监督工作水平。

  35年,决定的重点是什么?

  省五届、六届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议、决定53件。

  35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内容从四川实际出发,与省委工作重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息息相关。

  2013年底以来,省委先后制定《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和《依法治省指标体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同年5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深入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

  从1979年到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一连六次作出决议,决定在全省持续开展“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普法,全面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依法治省”深入人心。

  今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月20日,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通过,勾画出法治四川的新蓝图。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12月4日,四川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在成都举行。此前,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第一年,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42人次。今后,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都要公开向宪法宣誓。

  走过35年,站在新起点上,省人大常委会一步一个脚印,奔向法治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