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暖人心---记阆中市住建局村规院副院长芶国辉“走基层”事迹

24.03.2015  18:51

  本网讯  己届“天命”之年的他,本可悠哉游哉地过日子,但在他“共产党人就要为人民群众事业鞠躬尽瘁”的心志铭言驱使下,在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初始,便主动请缨到阆中市枣碧乡杨家河村蹲点挂职,担任“第一书记”,踊入“走基层、听民声、解民困、惠民生”行动的行列。一年来,他勤勉敬业,躬身亲为,把帮扶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为村里谋发展,帮群众解难题,切实让该村的组织“”起来、农业“”起来、村民“”起来、村社“”起来。他就是:阆中市住建局村规院副院长芶国辉同志。

  寻诊问脉,颖水嵩山苦用心

  枣碧乡杨家河村是阆中市典型的贫困落后村之一,看不到豪宅墅院,满眼除了起伏山峦还是起伏山峦;听不到汽笛喧嚣,满耳除了风吹树鸣还是风吹树鸣;在深沟窄谷中流淌的杨家河将村子一分为二,为这里的一切画上了揪心的感叹号。加之该村原为两个村合并而成,人们宗族意识和地域观念较浓,村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干群矛盾突出,工作瘫痪,人心涣散,收入低下,是枣碧乡有名的“后进村”。

  对这位滚爬跌打多年的资深老将来讲,农村工作并不陌生,但象该村这样条件差又矛盾突出的村还是少见,此时的他也难免或多或少有些棘手……

  对此,他并没有懊悔和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和担当。

  他坚信:“各奋愚公之愿,既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只要人心齐,没有趟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山。他深谙:要改变现状,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凝聚人心,只有发展才能激发活力。要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对症施药,找准抓手。那么该村落后的症结在哪里?发展资源优势是什么?让村民尽快致富良策何在?

  他主动作为,首先从统一干群思想,理顺各方关系,寻求发展出路入手。他常与村社干部一道,徒步穿行在村间小道上,不惧风雨寒暑,爬坡下坎,走家串户,交心座谈。在接地气中增进了干群感情,在心连心中密切了血肉联系,在调研中寻找到了致富良策。很快在他的脑海中,便勾勒了一张清晰的杨家河村发展“路线图”,并果断决策,强力推进。

  对症施药,三招给力见成效

  强堡垒,激发干群发展活力。对村里财务账目进了清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排解了多年积压的矛盾纠纷13起,维护了该村社会和谐稳定;安装了村级活动室的自来水,添置了会议室桌椅和吊扇;完善了村社各类规章制度,实行了政务、财务公开;对老党员、老干部、贫困户走访慰问,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温暖。通过上述举措,增强了村社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改善了干群关系,点燃了大家思干、思变的信心,催生了人们现代新村的梦想。

  夯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充分发挥住建局给予的12万元帮扶资金的“药引子”、“沾合汁”作用,鼓励大家捐资投劳,整治了塘库堰病害工程3处,新打人畜饮水地沉井4口,更换了自来水管道1300米,维修和新建了村社干道11公里,实施了改水改厕改园68户,帮助了C级危房改造3户,连通了村里的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让废置己久的2处两级电灌站恢复了运转,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兴产业,夯实村民致富后劲。针对该村产业脆弱状况,引导性地对大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栽植核桃350亩、种植川明参300亩,培育出栏肥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13户,鸡鸭1000以上养殖大户11户。根据枣碧乡2014年末统计数据表明:猪羊兔鸡鸭鹅出栏数和其它重要指标均名列全乡前茅,实现了进位赶起超、跨越发展的目标,为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情永驻,山高水远情谊长。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意,以真情换取民心,积极以助困、助业、助学、助稳“四助”和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温暖的“四助四送”活动为着力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了杨家河村“五无五难”问题,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快速推进了贫困村向“强美富”新村的蝶变,认真践行了村“第一书记”的使命,展示了阆中住建人“为民务实”情怀。2014年11月28日,杨家河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将一块“心系百姓、真情帮扶”的扁额,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送到了阆中市住建局,他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 “雪中送炭贴心人”。真是:“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阆中市住建局人教股  敬原权)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