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贺平:群星灿烂——世界各文明大融合的美好前景

31.10.2014  11:47


今年暑假,我再次阅读了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 Samnel)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一书,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被译成39种语言,1997年出版中文版并专门作序。该书从五个方面对“文明冲突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一、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呈现多极的和多文明的趋势,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没有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没有使非西方社会西方化。二、变动中的各个文明力量对比。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其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四、文明的冲突。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则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五、文明的未来。西方的生存有赖于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依靠世界领导人维持全球政治文明特征的意愿,并为此进行合作。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每种文明都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因为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冷战后的世界,文明间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以及政治、经济等的冲突,成为决定未来国际格局的主宰。亨廷顿指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要想消除这种不稳定的状态,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就得让各种文明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要遵循三个原则:一、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二、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战争;三、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政治著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地理等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读起来比较晦涩难懂,我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之内读完该书,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对其中不少章节的内容和含义仍然缺乏深刻的了解和领会,以后将抽空再读,并希望有机会读到该书的英文原版。阅读该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和思考:

一、亨廷顿对“西方文明”比较客观的定位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美国政治理论家,西方文明的代言人和捍卫者,亨廷顿没有强调“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普世价值,相反他强调“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称“西方文明”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指出西方不应试图按照西方的形象重塑其它文明。并提出了西方文明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减弱而衰落的观点。他的观点客观而公正,令我印象深刻,肃然起敬。

二、亨廷顿对乌克兰局势的准确预见让人震撼。

亨廷顿18年前在该书中针对乌克兰局势时指出,未来对乌克兰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与其邻国俄罗斯的边境和领土争端,而是来自其国内西部亲欧阵营与东部亲俄阵营的冲突。长期以来,乌克兰西部亲欧阵营与东部亲俄阵营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深度对立,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直接引爆了西部民众与东部民众的冲突与骚乱,导致了目前乌克兰的政治动荡和政治危机。我不得不惊讶于亨廷顿在18年前就对乌克兰局势的准确判断,但他没能预见到俄罗斯、美国和欧盟各国都深度卷入了目前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并间接涉及到领土问题、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和乌克兰东部分裂主义问题。

三、亨廷顿对中国的强盛和中华文明的崛起的前瞻性。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东亚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将越来越以中国为中心,以华人为主导。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大国的崛起,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将会令任何一个国家相形见绌,中国拥有与西方极为不同并优越的伟大文化传统。

对中美关系,亨廷顿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这样描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为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该观点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政治家的认同,也符合当前的国际形势。

但亨廷顿在该书中对中国崛起将会对西方文明和世界秩序带来的挑战与“威胁”的过度担忧有失偏颇和客观,他把“中国威胁论”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中国坚持走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不扩张、不称霸、不掠夺。中国的崛起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繁荣和发展的机遇。这是亨廷顿不能也无法预见的。

四、中华文明将是世界最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华文明以中国为核心,为遍及世界各国的华人共同创造和拥有,其主要特征是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善于学习和富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尊重历史和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持续发展,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节节攀升,中国富强之时,就是中华文化振兴之日,中华文明将是世界最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中国现在的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已在全球122个国家合作开办了457所孔子学院和707个孔子课堂,以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和亚洲各国时亲自推广中国高铁技术,中国的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信任和喜爱。经历了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体制也被证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经济繁荣是其道德优先的证明。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也更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看到乌克兰、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由于冲突、骚乱与内战,人民饱受战争的创伤,家园被毁,亲人被夺去生命,颠沛流离,家破人亡,我更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万分的幸运,国强则民幸,国泰则民安!

五、群星灿烂,世界各文明交融的美好未前景。

亨廷顿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却低估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文明固然因为存在差异而产生竞争和冲突,但是文明会相互平等存在,文明间也可以相互融合,“一部人类的文明史,是各区域文明形成、发展彼此冲突激荡,又相互汲纳融汇的过程”。我在交大国际处工作18年,一直分管来华留学生工作,见证、参与和实践了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我校有来自世界上6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我亲眼目睹了来自如亨廷顿所划分的七大或八大文明区域的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经历的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调解了无数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与冲突,更见证了各国留学生经过相互的了解、交流、磨合最后达到的文化和文明的交融。

我认为世界各文明之间没有好坏优劣,没有高低贵贱,有的只是差异与不同,有的只是丰富多彩和精彩纷呈。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隔阂现实存在,但通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交往,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定可以实现的。我们祈祷世界和平,我们期盼世界各文明的大融合,广袤苍穹,群星灿烂!

 

作者简介:

贺平,女,四川大学法学硕士,副研究员,四川省高教学会来华留学生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在英国德比大学作过一年的访问学者、美国西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作一学期访问学者,访问过36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发表《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经历的文化冲突现象剖析》和《越南留学生在中国经历的文化冲突现象浅析》等论文。一直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传播工作,被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十五”期间引智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5月任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