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见闻:帐篷课堂传来歌声读书声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种下希望就会收获……”在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一阵孩子的歌声传来,给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地方增添了生机。
学唱这首“超萌”的“小苹果”,孩子们的小脸透着快乐。这里是中国十四冶建设集团和云南商旅学院开设的爱心课堂,“音乐老师”叫贺雄三,他是十四冶昭通项目部的一位测量员。他教孩子们写歌词、唱歌,还打开手机让他们看视频。孩子们觉得新奇,认真学唱,歌声嘹亮。
“这是我第一次当老师,刚才唱出了一头汗。”21岁的贺雄三爱唱歌,爱心课堂开办后,他有空就来当志愿者。“今天有76个孩子,都特可爱。希望唱歌能帮他们找回欢乐。下一首歌,我想教他们唱《明天会更好》,我觉得这首歌特别有意义。”
12岁的男孩段立嗓门大,唱得卖力,他的梦想是“当音乐家”。说起爱心课堂,他的眼睛亮亮的,“我最喜欢校长,她叫高艳,对我们最好!她带我们玩,教我们背古诗,还告诉我们讲卫生、不乱丢垃圾。”
孩子们喜爱的高艳一身粉色运动服,长发披肩,语调特别温柔。“我是‘临时校长’,课堂刚开时,只有50多个娃娃。现在我们有3个课堂,学生从2岁多到15岁都有,分成‘飞翔一班’、‘飞翔二班’、‘飞翔三班’,希望在这里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把欢声笑语还给龙头山!”
高艳是昭通市昭阳区电信分公司的支局长。地震当天,她就进入重灾区抢险救灾,一直坚守在龙头山。在灾区,她忙救援、忙安置,后来在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充电设备,大家叫她“充电姐”。十四冶集团昭通项目部执行经理高天海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地震发生后,集团派出100多人的突击队,在第一时间进入震中,抢险救援、搭帐篷、抢修道路、修整停机坪、建临时厕所、清理垃圾。“停机坪修好后,直升飞机很多。灾区的孩子多,家长忙于救灾,照顾不上,孩子乱跑非常危险。我们有个想法,建个帐篷学校,让孩子们更安全。”
“这个想法跟我不谋而合,我们在震后第七天开起这个课堂,帮他们走出阴霾。”高艳说,“我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件事,就是做一个好人!不管长大了干什么,都要诚信。通过我们的课堂,希望把美好还给孩子们。”
爱心课堂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她叫李实娇,是十四冶集团的普通员工。地震让她失去了唯一的女儿,仅仅6岁。瘦瘦的身形、苍白的面容,她的样子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记者不忍心打扰这位承受巨大痛苦的母亲。她的同事告诉我,集团安排她离开灾区休息,但没多久,她又主动回到这里。精力好些的时候,她就帮着照顾这些受灾的娃娃,她说,“我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我就想现在做点什么,为那些娃娃做点什么。”
8月16日中午1点半,昭通市图书馆馆长吴明俊满头大汗地主动找到高艳,想给课堂捐一些图书和文体用品。他告诉记者,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昭通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特别挑选科普、文学、杂志等图书和健身器材送到灾区,“在这些集中安置点,一看到图书,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有的孩子中午不休息,就在帐篷里读书。”目前,他们在灰街子、骡马口、小寨中学、火德红中学、县城人工湖安置点开办了5个帐篷免费图书阅读点,有4000多册图书,给受灾群众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生活还会继续。抚平伤痛和恐惧,灾区孩子们的歌声、读书声传递出希望和力量。这希望,每天都在生长……(经济日报特派记者 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