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事业,有太阳的温度

16.05.2014  17:09

  

  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

  这里风清气正,书声琅琅,

  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青春学子,

   渠县 中学——一个让人向往的太阳升起的地方……

  在 渠县 中学从教16年,所教学科同类班级年年荣获第一名;

  在 渠县 中学从教16年,他送了六届毕业生将近上千名学生,其中升入重点大学的不少于500人;

  在 渠县 中学从教16年,他一直言语不多,表情甚至有些木讷,但他却执着在用心在耕耘,用爱在收获……

  余兴明,46岁, 渠县 中学高级教师。我们找到余兴明,他甚至不愿多谈,只有一个劲地说,我的教学任务很重,我还要照顾病中的妻子。我们几次欲前往 渠县 中学采访,但余兴明都是因为妻子病中复查没有时间。5月13日,我们再次前往, 渠县 中学地处 渠县 老城最北端,这里远离喧嚣,的确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学校里熙熙攘攘,孩子们喜笑颜开,人群中一个头发稀疏的男老师,正坐在花台边上和学生们交谈,他就是余兴明。

  1988年,余兴明从 渠县 师范毕业,先后在偏远的锡溪向光村小和锡溪乡中心校任教七年,白天教学,晚上灯下自学英语,1995年考入了四川省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竞聘到 渠县 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这一干就是十九年。十九年转瞬即逝,犹如弹指一挥间。余兴明回忆起来,却没有更多需要语言来表达。多少故事已成为过去,多少经历已随着他的学生的成长成为了记忆。平淡中一路走来,平淡中一路前行,他看着一批批学生从这里步入大学的殿堂,他看着一个个同事离开这里赴成渝等从教,但是他选择了执着,选择了坚守,他说他只是用爱耕耘,偶尔采摘些许带露的青果。

  

  在 渠县 中学,老师说起他,学生们说起他,一个个都竖起大姆指啧啧称赞。他的故事点点滴滴,拾掇起来串在一起,却也令人意味深长。

   润物无声,余兴明提走了洒水的桶

  2000年下学期。一天下午,放学后,余兴明照例去教室查看同学生值日情况,眼前的一幕令他气不打一处来:早就放学了,可教室扫除还未开始,几个同学谁也不愿意去提水,正争得面红耳赤呢。余兴明走进教室,二话不说,提着水桶径直向外面走去,还没走出几步,身后两位同学追了上来,“老师,怎么能让你们去提水呢”余兴明故意坚持着,“你们不去,我去嘛!”“不不不,老师”,同学们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夺过老师手中的水桶,满满的两桶水一会就提来了。几十分钟不能解决的问题被他这一细微的举动给解决了。“这么小的一件事,你们争执这么久,值得吗?”余兴明微笑着和同学们边聊边进扫除,几个同学干得可起劲了。高2000级学生汪迪在周记中写道:“余老师一丝不苟的精神,实在教我们惭愧,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该怎样从小事做起,学到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老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余兴明始终如一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在渠中工作十九年,每天早上余兴明第一个到教室里,坚持在课后带领全班同学参加长跑锻炼,晚上不管有没有自习他总是去教室里或者里走廊上看看,这俨然成了他工作的习惯。

   百分爱,“小混混”蜕变成蓝天的鹰

  捧着重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吴成功情不自禁,眼泪刷刷地流下来,“若不是余老师,我还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啊!”

  由于家庭的原因,吴成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坏习惯不少,成了十足的混混族,高一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哪位老师都不想要。高二时,余兴明主动接纳了他,吴成功进班第一天早自习就缺席,余兴明电话催促几次,他才极不情愿地在早自习即将结束时到校,辩解说自己没办法按时起床,原因是没人提醒。余兴明说:“如果真是这样,我每天早晨用电话催你起床如何?”“真的?”吴成功瞪大了眼睛。“我会做到的!”余兴明肯定地说。

  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吴成功心中也有一个隐秘的梦想——他想做一只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雄鹰。

  叫吴成功起床,就成了余兴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吴成功也很听话,从那以后再也不迟到了。余兴明心里比做成什么大事都高兴,在老师眼里,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事了。可是,有天下午第一节课,余兴明正上课,突然教室传来一阵酣声,一年,又是吴成功。余兴明走到吴成功身边,轻轻地将他推醒,用温和的眼神一直紧盯着他,似乎在对他说:“小伙子,这可不是睡觉的时候。”吴成功好像领会了老师的意思,努力地抬起了头。下课了,余兴明把吴成功请进办公室,他以为老师会非常生气地训斥自己,可余老师什么也没有说,找来把椅子让他坐下,关切地问他,为什么打瞌睡?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然后一起探讨如何才能既学得不费劲,效果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吴成功很是惊讶地看着老师,以前谁也没有这样在乎过呀,尊重过我呀。从那以后,吴成功逐渐把余老师当作朋友,渐渐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半期总结会上,吴成功居然获得了班上的成绩进步奖,他手里拿着奖品,十七岁的大孩子,眼泪竟大颗颗地掉下来——也许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领奖台上。就这样,余兴明不断地帮助他改正不良习惯,鼓励他树立学习信心,经过两年的努力,吴成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团员”,六月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大学。

   做一棵树,风风雨雨都替孩子们挡着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公平的,为师者,除了教好书,更多地是要关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心灵不孤独,让他们懂得只要创造,只要努力,就一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天中午到食堂,余兴明不经意发现一位学生独自坐在食堂的角落,端着的碗里只有饭而没有菜。经了解,原来这位同学的父母因病几乎丧失了劳动力,几乎辍学,能在学校坚持读书,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余兴明去打了一份肉丝盛在孩子碗里,一份肉丝几块钱,孩子却眼眶红红的,差点落泪了,余兴明心里一阵酸楚,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呀,他们每个人家庭状况都不同,尽管当时他经济上也非常拮据,但仍然决定每月拿出工资的一部分来资助他,让孩子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未曾想到这为数不多的钱竟给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但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还考入了重点大学。进大学后,这位同学给余兴明的信中这样写道:“谢谢您,老师,如果没有您的鼓励和帮助,我恐怕早已告别学校,更别说能就读我憧憬的大学了!是您改写了他的人生。”余兴明这样学生的事例举不胜举,这个几百,那个几百,买买衣服或者是学习用品。每当学生生病住院,他和妻子总要带着水果、食品去看望他们;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现在谈及这些事情,余兴明十分腼腆,“我们当老师的,也没有多大的能力去资助每一个孩子,我们只能尽我们的一点力,或许,对于孩子们来说,现在的一块钱,就相当他们今后工作中的几百几千啊!”

  呵护学生的心灵, 就像老树呵护栖息枝头的小鸟。老师就象风雨中的古松,而孩子们则是空中高飞的小鸟,倦了在枝头栖息,饿了在树干上啄食。

  晚自习,余兴明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同学正趴在桌上伤心地哭。问了很久,她才喃喃地说了一句:“活着真没意思。”十七、八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余兴明很震惊。费了好大劲才弄明白,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在新疆打工,因为很久没有接到父母的电话,也没有收到父母的来信,她觉得父母肯定是因为自己成绩平平不在乎她了。于是余兴明给她讲生活的不易,讲父母的艰辛,对她寄予的期望。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交谈,这名学生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和妻子一道送她回寝室,安顿她休息后已是深夜12点,余兴明才和妻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为了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余老师干脆住进了男生宿舍一段时间,和学生们谈生活,谈理想,以调整类似同学的情绪,从而帮助他们度过了心理上的一道道坎,更坚定地扬起理想的风帆。

   天道酬勤,收获季节不惧寒风乍起

  2012年下学期,余兴明的课程特别重,教学日程安排特别紧。两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高2012级18班班主任工作以及担任教科室副主任,压得余兴明喘不过气来。3月,妻子觉得身体不适,余兴明几次没有时间陪妻子去检查,终于有一天,余兴明在妻子再三要求下,挤出时间陪妻子去了医院,初检不能确定什么,合检,医生表情凝重,余兴明心中有不祥的预兆。一周艰难的等待,乳腺癌晚期,还有最后三个月。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余兴明顿时觉得天要塌了。好多个夜晚,余兴明一个人在一旁暗自落泪。作为一名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的前途,余兴明咬紧牙关,默默承受无法想象的压力,向学生严密封锁消息,尽可能做到不耽误学生一节课,既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进行知识分类,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尽管在极度疲惫中,人憔悴了,背佝偻了,余兴明做到了照顾妻子与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没有不透风的墙,余兴明远在北京、上海、成都的学生获悉师母病重,一个个打来电话慰问,一笔笔志愿的捐款寄来。短短十余天,在外工作的学生们就汇来了十多万的钱款。当手捧着一张张汇款单时,余兴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那一刻,作老师的无尚荣光让他紧张之余倍感幸福。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2012年高考,作为一个学校二类班级,余兴明和他的学生们再次创造了神话,班上高考成绩600分以上2名,14名同学考上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汪迪,曾经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双差生,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培养,考出了536分的好成绩。在大学里,他仍不忘老师的恩情,教师节发给老师的短信最能代表孩子的心声:“尊敬的余老师,您接近三年的辛勤耕耘使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具智慧;您不但教授了我知识,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千言万语也难言尽我心中的感激,但我知道以后他们仍会风雨同舟,我也仍会向您请教各类问题。最后我相信以后会更加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报答老师的教导之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余兴明总会拿出学生写给自己的信出来看看,他常常引以为自豪,孩子们的书信就是他今生的最大的慰藉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余兴明老师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的真诚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的课也深受学生欢迎,英语教学工作显得异常轻松,他任教班级的高考英语成绩每届均居全校之首。高2006级15班是一个生源很差的班,按入学时的情况,可能没有一位同学能进入重点大学,但三年后,这个班竟被省教育厅表彰为“优秀集体”,有二十多名同学升入重点大学,80%的同学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因为有爱,灵魂的事业,有太阳的高度。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余兴明老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他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并先后荣获县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达州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达州市中小学十佳班主任” 、“达州市情系教育模范教师” 、四川省“中小学名师” 、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

  收获的季节里,尽管寒风乍起,大地并不会因此凝结成坚冰。令余兴明骄傲的是,大女儿成绩优异,现在同济大学读书。现在,余兴明天天早上五点钟准时起床陪妻子爬山、锻炼,天天接送小女儿上学、放学。闫雅岚, 渠县 中学高2000级毕业,余兴明学生,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现在 渠县 中学教书,说起老师来,小闫十分感慨:“记得一次吃饭后,全部老师要求去唱歌休闲一下,余兴明面露难色,我要早点回家,妻子在家里,明天早上还要早早起床陪她晨练呢。” 渠县 中学高2015(2)班班主任唐运明第一次和余兴明搭档,如是评价他:“余兴明老师,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效果明显,作为老师,他是合格的。但他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对病中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作为男人,他是好样的!”

  

  在 渠县 中学十九年的教学生涯中,余兴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学上的奇迹,他相信:类似的奇迹也一定会在妻子身上发生。上一周,在生病两年后,余兴明妻子去复查,结果各项指标显示正常。余兴明作为 渠县 中学——这个百年老校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承载着比其他老师更重的责任、更多的压力。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他一直都在超负荷运行,他就象一个永动机,没有停下来的时候。虽然很累,但我们能看见他时常挂在眼角的微笑。是啊,作为老师,他培养出了太多优秀的学子,作为丈夫,他与妻子一道正在战胜病魔。

  上午11:30,我们的采访尚未结束,余兴明又得去渠江二小接他上二年级的小女儿放学了。他和我们挥手告别,拖着疲惫、但却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人头攒动中,望着余兴明远去的背影,我们只能把 渠县 中学学生会主席万展豪的一句话送给这样一个好老师、好男人:余老师,雄起!(刘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