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监测灾情,测绘服务应急
——四川应急测绘全面融入全省应急工作大局
体系瞄准国际水平
围绕“为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指挥决策及灾后重建等提供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的宗旨,以及“灾情侦察、灾害调查、灾后重建测绘保障”三大使命,两年来,四川应急测绘工作大力加强机制平台、科技装备建设,努力完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
机制上,作为省政府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成为省应急委员会委员单位,先后加入省委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省减灾委员会等应急专门机构,与省委维稳办、国土资源厅等多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健全了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工作机制;编制了应急测绘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测绘学会应急测绘专业委员会,搭建起面向全球的应急保障沟通交流平台。科技上,应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无人机机群协同数据获取技术和基于“基础库、专题库、应急库”的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经专家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以应急测绘保障与防灾减灾监测为主要任务的科技创新项目启动。装备上,应急监测移动平台、街景工厂、倾斜相机、地面激光雷达等先进装备的运用显著提升了应急测绘效率。在2014年四川省应急测绘保障工作会议上,省应急测绘保障中心主任胡可表示,现阶段已经实现了灾情发生后,应急队伍10分钟内出发、1小时内获取影像、2小时内完成数据处理的高效目标,数据精度(分辨率)可达0.04米。
科技支撑抗震救灾
汶川地震由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及时提供,空投、空降准确率由20%提高至90%,凸显了测绘应急科学救灾的力量。汶川地震后,应急测绘进一步加强了对地震应急救援、烈度调查、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科学考察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服务,改变了过去盲目式救灾局面,提高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2013年芦山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仅2小时,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就完成第一幅抗震救灾专用图编制,仅7小时就成功获取地震灾区第一批影像并制作影像图。整个救灾期间,共组织无人机12架次,获取地震灾区0.05-0.3米分辨率无人机影像222.5平方千米,第一时间实现了地震灾区高分辨率影像全覆盖;采集三维可量测实景影像101千米,判读影像3177平方千米,解译发布地质灾害隐患1901处;编制各类专题图107种,印刷分发26000余份,提供各类纸质地图1007张,各类地理信息数据1.27TB。这些地理信息数据和资料及时提供给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政府部门、专业救援机构、相关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实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监测地灾排查隐患
受汶川、芦山两次大地震影响,四川原本就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012年,为解决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重缺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问题,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项目,落实经费1.4亿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土资源厅密切配合、联动推进项目,计划2年内全省将有累计2000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可拥有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
两年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已向国土资源厅提供了包括7000余幅数字线划图、3000余幅数字高程模型、15000余幅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在内的大批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应急测绘在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彰显了科学的排查水平。芦山地震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在震后17小时建成基于天地图—四川的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与国土部门合作开展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解译,联合对外发布地质灾害解译成果;在被誉为抗震救灾生命通道的210省道芦山至宝兴段次生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开展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获取工作,并利用移动测量平台采集三维可量测实景影像,为沿线次生地质灾害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和治理等提供最新地理信息数据。
2013年6月18日开始,四川省多地多次遭受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袭击,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根据需求,先后为“7•4”石棉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7•9”特大暴雨洪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都江堰市“7•10”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7•12”213国道及草坡乡洪灾等灾害应急处置,以及国土资源部支援四川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前方工作组开展地质灾害排查等提供应急测绘保障,为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指挥决策部署、损失评估等提供大量无人机影像、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专题地图等应急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精确测绘服务治安
2013年7月,公安厅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围绕“推进信息化发展、服务平安四川建设”,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了地理信息与人文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在治安管理重点区域开展精确测绘,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应急测绘保障,建立双方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共同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根据应急形势及时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等。在2013年全省治安管理以及财富全球论坛安保等工作中,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精心组织、有力保障,根据公安厅要求,提供了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交通、市政设施、地名地址等专题数据和地图制图服务,通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直观展现安保重点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为制定安保方案、科学高效部署警力等提供技术保障。
监测林火保护生态
四川是林业大省,森林蓄积和面积分居全国第2和第4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使得全省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2014年,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将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列为指挥部成员单位,标志着测绘地理信息力量正式纳入全省森林防火体系,并将在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森林防火日常管理和森林火灾应急指挥等提供应急遥感影像获取、遥感影像解译与分析、导航与位置服务、应急专题地图编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测绘地理信息保障。通过测绘地理信息,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火场及其周围详实的地理和资源环境,制定合理的防火灭火方案,实现最优配置。近日,根据四川省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设需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了15个森林资源面积大、森林防火等级高、防火任务重的县(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填补了森林防火救灾中地理信息数据空白。地理信息在森林防火工作的应用将大幅提升全省森林防火综合监测能力、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指挥能力,有效降低森林火灾损失。
灾损评估助力重建
快速准确摸清受灾情况、科学进行灾后损失评估是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决策的基础,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损失评估和灾情分析成为最高效最客观的手段之一。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和建设阶段,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芦山地震灾区重建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出20个测绘基准检测小组开展灾区测绘基准稳定性检测,为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编制灾后损失评估专题图,编写测绘地理信息恢复重建规划和地质灾害地理信息快速航测与应急图库系统建设规划,为安置点选址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保障;在核心灾区约400个新村安置点测制1:500地形图80平方千米,测制县城1:500重建规划专用地形图210平方千米,测制场镇1:2000重建规划专用地图约650平方千米;统筹地震灾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成果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等。在2013年的特大暴雨洪灾中,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会同民政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和单位,利用灾前灾后影像数据,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重点区域进行全面解译、对比分析和会商,编制完成《“6•18”以来洪灾对地震灾区影响情况分析报告》并报省政府,省长魏宏对报告作出批示,高度评价测绘地信部门分析成果的重要作用,该报告也成为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应急,炼就了测绘地理信息这双金睛“火眼”。随着测绘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双“火眼”还将为全省应急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