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攀枝花苏铁原来为了生态平衡

16.02.2016  09:59

□本报记者 罗本平 文/图

“观测的第6天,火烧后的攀枝花苏铁没有出现死亡的迹象,一切正常。”2月4日上午,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余志祥在保护区内,仔细查看进行火烧实验的国宝级植物“攀枝花苏铁”,详细记录下相关情况。“保护区内其他植物茁壮生长,已经侵占攀枝花苏铁生长的环境和空间,形成了‘死亡’威胁。”余志祥说,火烧实验,旨在寻找一条有效保护路径,控制生态平衡。

植物活化石面临死亡威胁

攀枝花苏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曾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与恐龙、大熊猫并称“巴蜀三宝”。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永琼介绍,发现攀枝花苏铁后,1983年建立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唯一的苏铁类植物专类保护区,1996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一草一木不能随意动,这里成了一个植物天然生长的伊甸园。”

通过33年的保护,攀枝花苏铁的繁殖、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保护区内的攀枝花苏铁达到了38.5万株。每年5月左右,苏铁花开,更是成为攀枝花一道特有的风景。

然而,在保护攀枝花苏铁的同时,保护区内的其他乔木、灌木等植物也茁壮生长,遮挡了攀枝花苏铁生长所需的阳光,侵占其生长空间,危及了生态平衡,攀枝花苏铁面临着“死亡”威胁。

“攀枝花苏铁正面临四大‘问题’,如果不找到有效解决途径,岌岌可危。”余志祥说,攀枝花苏铁是强阳性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因为受周边植被遮挡阳光的影响,有些攀枝花苏铁已经出现叶片萎缩,长势变差的情形。

监测中,余志祥与他的团队发现,受周边环境影响,近年攀枝花苏铁开花的频率呈下降趋势,结出果实的数量、质量大不如前。

“在乔木、灌木茂盛的地方,攀枝花苏铁介壳虫病虫害严重,阳光充足、遮挡少的地方,几乎少有。”余志祥说,介壳虫靠吸食攀枝花苏铁的汁液生存,影响植株的生长,时间一长,植株必然死亡。

攀枝花苏铁的生长,还面临着另一种威胁——山火。树下植被、堆积物越来越多,总面积1358.3公顷的保护区却从未清理过,如果发生山火,极有可能给攀枝花苏铁带来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