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灌”变“滴灌”打好扶贫攻坚战
四川省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好扶贫开发、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3月10日四川在线)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将实施精准扶贫放在了五个着力的首位,明确提出突出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真正把扶贫之水浇到“穷根”上,精准发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据统计,当前,四川贫困人口多大600万,其中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就有390万,这些都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啃下这些“硬骨头”,全面完成到2020年的扶贫攻坚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要咬住重点,精准发力,变“漫灌”为“滴灌”。具体的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摸清底数上精准发力。以往“扶贫到村”、“扶贫到乡”甚至“扶贫到县”的方式“网撒得大”,却存在一个问题:不可能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的群众都是贫困户。这样的扶贫,没有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扶贫效果不佳。因此,要精准扶贫,先得精准识别。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核实,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简贫人员建档立卡,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库,让扶贫对象明确到村、到户、到人。
二是要在基础设施上精准发力。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四川的贫困人口大都集中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都普遍存在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特点。因此,要打好扶贫攻坚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出行条件,畅通信息资源,打通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大动脉”,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三是要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发展是最大的扶贫,产业则是发展的支撑,没有产业,扶贫就不可能持续,即使一时半会靠捐钱捐物勉强“扶上去”,但时间一过就容易返贫。因此,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最紧要的任务来抓,主要是依托我们的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做精做细,把旅游做出做大做强,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在“扶志”与“扶智”上精准发力。治贫先治愚,“贫”是“愚”之果,“愚”是“贫”之根。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教育投入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劳动力素质偏低,这些都是致贫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大力加快推进教育扶贫,从根子上治愚治贫,不让农村群众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教育要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做到“两头抓”,一头抓孩子教育,一头抓成年人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