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伟明:“奇思妙想”何以成诗

16.04.2015  17:37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 4月11日,四川日报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主办的第十六期“巴蜀文艺讲堂”在省文化馆举行。省诗词协会会长滕伟明以“奇思妙想方为诗”为题,为听众讲解诗歌创作如何插上奇思妙想的翅膀。他认为,诗人首先要懂得形象思维,其次还要懂得展开想象。而“妙想”则在于,在创作时要进入“痴绝”的状态,这样才能有妙语的迸发。

【实录】无想象,不成诗

诗,是文学宝塔的塔尖。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文学中最精美的语言,用词最省,表达的意义却极为丰富。第二,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诗最情绪化,一个国家的盛衰,从诗歌里面就可以反映出来。因为诗人最富有激情,敢为时代风气之先。

诗为什么吸引人?因为诗人有形象思维,写诗的时候一定要展开美丽的想象。评论一首诗可以就用一个词儿—— “妙不妙”。什么叫“”?想不到的好就叫“”,诗歌追求的就是这种想不到的好。

学诗,一定要看看宋代的《沧浪诗话》。《沧浪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对诗作出了最经典的定义。一个人能不能写好诗,跟你读不读书无关,只要你具备形象思维,你可能就会写出一首好诗。诗歌具有特殊的情趣,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无关。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国的大诗人,每个都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才能使他借鉴前人的经验。

讲求“无理而妙

诗歌讲求“无理而妙”。陈楚南写了一首《题背面美人图》的诗,大意是说,他看一幅古典美人的画像,但是这幅图只画了美人的背影。他很遗憾地觉得,背影都这么好看,正面肯定更好看,可从一幅画中怎么可能看到美人的正面呢?这恰恰正是一个诗人的构思之妙。这个例子说明,诗歌的内容虽然不合常理,但是我们读着却能被它感染。“无理而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诗人必须要做到。无理为何而妙?因为它符合感情的力量,它是另外一种思维形式。

无理而妙”要达到什么程度、什么状态,才能写出好诗呢?就是要“”。冒春荣说,诗肠须曲,诗思须痴,诗趣须灵。狂欲上天,怨思填海,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痴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灵心妙舌,每出人意想之外,此之谓灵趣。比如李白《月下独酌》写的就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但是却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想象简直是太美了。他和月亮交成了最好的朋友,所以他就“”了,这一“”就变成最伟大的诗人。

文为“”,诗是“

如果说文章是米,诗就是酒。虽然酒也是米酿成的,却没有了米的形状。米能让人吃饱,你拼命地读文章,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知道很多故事,很少有人说从诗歌中学到了什么实际的东西,但是诗有一个小说、散文都达不到的境界,它能使读者陶醉。

反过来说,写诗除了要求诗人具备形象思维之外,还要求作者必须多读书、多识礼。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具备才、识、胆、力,且四者交相为继。一有所欠,则不可以登作者之坛。

才,就是才学,一个诗人必须要大量读书。但是光读书也不行,你必须还有见识,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胆量。有了胆量之后,笔端才有“力气”。“力气”是指一个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有些话在文学作品中不能直说,需要对其进行加工,换个形式来说。诗歌并不是越尖锐越好,写诗的文字不能“肮脏”,用词、句子要很干净,给人一种美感,这考察的就是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