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泰斗到“游戏玩伴” 耳鼻喉专家林代诚因病辞世

28.11.2013  01:00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曾卓琳 曾晴) 今日凌晨3时21分,我国著名耳鼻喉头颈科专家,华西医院耳鼻喉头颈科奠基人林代诚教授因病辞世,享年89岁。林代诚教授是耳鼻喉科泰斗,生前取得无数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月29日,林代诚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华西医院举行,火化后和他的夫人安葬在一起。

        家人意外

      肺部有毛病 不料因头部血肿过世

      今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小天东街的林代诚教授的家。小区里没有搭建灵堂,仅在楼下放着一些花圈。“岳父生前生活就很简朴,专门交代去世后一切从简,所以我们只在家里摆放了香案,供给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上香用。”林教授的女婿,华西医院耳鼻喉头颈科主任刘世喜教授告诉记者。

      林教授的去世,让家人意外。“我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上除了肺部有毛病,曾做过胸动脉支架手术以外,其他没什么毛病。平时我们也非常注意他肺部的问题,却没想到父亲是因头部血肿过世。”林教授的二儿子林吉晖说。

      半个月前,林教授因脑部血栓压迫神经,突然在家摔倒。当时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昨天上午去医院时,父亲虽然没有清醒,但是身体体征还是平稳的,结果昨天晚上情况就不好了,今天凌晨停止了呼吸。”林吉晖噙着眼泪说。

      今日中午,有很多林教授生前的同事、学生都到家里祭奠林教授。还有很多林教授的学生,也在赶回成都的路上。

      家人荣耀

      了不起 1分钟内取出小儿气管异物

    “我岳父一生取得了无数成就,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在全国首创了‘小儿气管异物全麻取出术’。”说起岳父,刘世喜教授一脸荣耀。他介绍说,当时全国甚至全世界在遇到这类手术时,都采用局部麻醉或者不麻醉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做手术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本来小孩气管里就有异物,麻醉时间长了,有可能影响到小孩的呼吸。所以这对手术速度和麻醉程度都有极高的要求。我岳父能在1分钟内将异物取出。在60年代那个医疗环境和设备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据介绍,经过大量临床统计,林代诚教授开创的“小儿气管异物全麻取出术”,让原本高达12.7%的死亡率降到1.3%。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林教授全国首创的“舌骨下径路切除舌根癌”,“ 硅胶支架在喉支架成型术的应用”、“ 环舌固定术” 在西南地区16个省市医院作技术示范并推广。“这些技术不仅仅保证了患者的生存率,更能保护患者的鼻喉功能。”刘教授说。

      退休后,林代诚教授又被返聘回医院看门诊,直到2000年才离岗。退休后的林教授没忘记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告诉后辈。“我特别喜欢看岳父写的手稿,他退休后在家里将他的毕生经验写出来。

      医者楷模” 一丝不苟

      他言:外科医生比常人更细心,要认真观察周遭

      林代诚教授一共有5个子女,只有小女儿及女婿从事医学工作。而他的孙辈共4人全部从事医学领域,这是林代诚一直引以为傲的事。

      孙辈们在医学上的成长也离不开林教授关切的目光。长孙林圯昕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的医生,爷爷曾担心男孩子性情粗犷,在工作中沉不下心,和他专门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意”的谈话。

      那是林圯昕新读“博士后”期间,有一天,爷爷突然问他:“你知道小区里一楼到二楼的楼梯有多少级台阶吗?

      林圯昕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摇头说不知道。爷爷说出答案后,道出问这个问题的缘由。“他(爷爷)说外科医生得比常人更细心,要认真观察周遭的事物。

      林圯昕说爷爷教导他外科手术对医生手上的功夫要求特别高,其实每个外科医生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需取长补短。比如有的医生手术动作快,麻药时间短,但病人出血量多;有的医生手术过程慢,麻药时间长,但病人出血量少。“爷爷说这就要取长补短,观察其他医生在哪些地方动作快,哪些地方动作慢,不断观察总结,在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也要沉得下心。

      林圯昕说,爷爷的谈话给他自己的从医道路提供了一个可模仿的蓝本,此后林圯昕到美国留学,又回国到华西医院当医生,但爷爷这番话的影响却一直都在,他也一直如此要求自己。

    好好先生”却不偏私

      他行:解剖课的尸头有限,他合理分配,女婿没份只能观看

      刘世喜教授说:“我的岳父这一生,可以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来概括。

      退休后,林教授受医院聘请,回耳鼻喉科门诊坐诊。医院遇到耳鼻喉科类重大手术或者手术中遇到难题时,也总是第一时间给林教授打电话。不管多晚,林教授都会接通电话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协助医生处理。“在医院里,很多医生都喊他‘好好先生’。主要是太好说话了,谁需要帮忙,他都第一时间站出来。”刘世喜教授说。

      1985年,刘世喜本科毕业,分配到林教授科室做一名普通的医生,并和林教授的小女儿结婚。1987年,刘世喜考上林教授的研究生。“记得在上学期间,耳鼻喉科需要做尸头解剖,以便了解结构。那时候尸头有限,我一直认为岳父会至少给我安排一个解剖。但分配下来却没有我的份,只能在旁边观看,不能操作。

      刘世喜和夫人一直都陪在林教授身边。而医院的事情就成了两人间固有的话题。“一般在医院遇到的事情或者特别的案例,我都会回来和岳父聊,有时候在吃饭时聊天,我夫人都对我们有意见了。

    游戏玩伴”幽默风趣

      他乐:陪孙女玩超级玛丽等游戏,还会“甘拜下风

      林代诚的外孙女刘依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大三的学生,是林家孙辈中排行最小的一位,也是林代诚最爱的一个。

      外公昏迷期间,刘依琳脑中一直有一幅深刻的画面:一对爷孙手牵手走在马路上,有说有笑,时间仿佛停止。

      刘依琳说,画面中的孩子是小时候的自己,老人是外公林代诚,那时候外公70多岁,退休后返聘到华西医院坐门诊。走在路上,外公会教她做人的道理,会给她讲有趣的故事,还会出题考她,一路上总有欢声笑语。

      再大一点,外公又化身“游戏小伙伴”,主动教刘依琳玩超级玛丽、魂斗罗等游戏,“刚开始,我打不赢他(外公),但很快我就比他厉害了,他也只有甘拜下风。

      刘依琳一家和外公一直住在一起,和外公的感情很深。在刘依琳眼里,外公是一个风趣的人,但有时也很罗嗦,因为自己大学选择的是医学,外公隔三岔五就要问她学业的事,由于外公记忆有些衰退,刘依琳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回答。

      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被唤醒,但和外公手牵手那幅画面是她最珍藏的私人记忆。

      他们说:

      罩得住他爸:林代诚教授是我的师爷辈,一生以心灵手巧、温和慈善、才华横溢闻名。缅怀他时,忆及当年经常半夜奔赴手术室;为抢救患儿,跋山涉水,从成都赶往西昌,不计分毫报酬。老人家曾说,这就是医生的分内之事。

简单快乐的葡萄:林老师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