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区深挖军民融合“富矿”:变结合为融合 激发创新活力

06.07.2015  14:22

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绵阳市游仙区深挖军民融合“富矿”——

□李健 陈莹莹本报记者 邹俊川

7月3日,绵阳市游仙区科技局办公室里一片繁忙,工作人员忙着筹备即将举办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三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初赛。与前两届大赛“旁落”异地不同,这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终于把橄榄枝抛给所处的游仙区。

军地联办创新大赛,是游仙区深度融入科技城、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破题”之作。“每个院所都是一座知识、科技、项目密集的‘富矿’和极具创新活力的热土。军民融合将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推动游仙区经济转型升级。”游仙区区委书记罗蒙表示。

对接迸发合作动力

游仙军工科技资源富集,中物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一批响当当的军工科研院所聚集游仙;在绵阳“新三城”中,“科学新城”“航空新城”均在游仙境内。尽管军转民提了很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背靠“大树”的游仙区并没有太多收获,全区军转民企业仅5家,民参军企业7家,产值仅占游仙区工业总产值的3%。更让人尴尬的是,受限于市场、资金、政策等多种因素,游仙区一些军转民项目舍近求远落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创新创业热潮中,游仙区对自身优势进行了充分的研判。靠着“大树”还要四处去“纳凉”、“近水楼台”不得“”成为全区干部反思的焦点。今年游仙区党代会刚结束,游仙区主要领导就紧锣密鼓与辖区国防科研院所对接,仅中物院下属10个研究所就对接8个,结果让双方都很兴奋。第三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成为双方合作的突破口。

三年一届的军民融合创新大赛含金量高。前两届大赛中,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科研项目被筛选出来,通过向专业投资机构推荐,科技成果得到很好转化。已在外地举办的两届大赛共筛选近30个优质项目,可没有一个项目落户绵阳。

游仙区深究原因后发现,症结在于院地缺乏“零距离”交流平台,信息交换不畅通。过去的合作模式只是“结合”,要素融入度不够,黏度不高。今年第三届创新大赛开赛前,许多地方向中物院伸出“橄榄枝”。大赛最终花落游仙区,中物院的选择有着多方考量:职工生活起居都在绵阳,如果科研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不仅能得到专家的及时跟踪,还能最大程度降低技术转化周期和成本,实现互利双赢;绵阳正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出台了一批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对中物院的创业团队有吸引力;如大赛优胜项目落户游仙,区上将给予再奖励和政策支持。

结合”到“融合”之变

深度融入科技城不是一句简单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回想几个月来的奔波,游仙区科技局局长杜树林深有感触。

创新大赛只是游仙区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该区正在谋划更大的棋。在与辖区内科研院所的对接中,游仙区深深地感到,要实现一大批优质的军民融合项目,必须把平台、园区和产业发展基金纳入通盘考虑。

游仙区把“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基石,将区政府原来近4000平方米的办公楼腾出来建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在石马镇规划建设以军转民产业为主,集高新技术开发与国防科技资源集聚与转化、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展示与交易、军转民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与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基地,首期核心启动区3000亩;正研究制定针对军民融合的专业配套政策,拟发起成立一支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对军民融合项目创业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以形成对军民融合项目的强大磁场。

游仙还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与军工科研单位对接项目,向辖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指南。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一批高精尖项目顺利在辖区找到有联合开发意向的“娘家”。

现在,借举办军民融合创新大赛的东风,游仙走向“”与“”的步伐越发轻快:与北京中军融合信息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军民融合国际智慧园区”;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达成民用安全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初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