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港珠澳大桥就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 这工程师是谁
原标题: 建港珠澳大桥就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 ……这位金句频出的工程师是谁?
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近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在接受采访时称:港珠澳大桥建造有多难?就像是连续33次考上清华的感觉!
其实,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了解到,港珠澳大桥的总工林鸣曾多次语出金句,他曾称:每一步都是第一步;老外漫天要价,成就了中国超级工程;如临高考,“死磕”世界难题……
建港珠澳大桥难的就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
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这座桥梁从开工建设到接近完工通车,一路都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
11月26日,央视财经《对话》#超级工程背后的工匠们#,再次迎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揭开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节目中称,港珠澳大桥建造有多难?就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的感觉!
在节目中,主持人李斯璇也再次重复了这句话。节目主持人李斯璇在采访时说——“林总之前有过这样一个比喻,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随后,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工高纪兵也回答称:“我是2011年3月份到这个工程的,到现在快7年了,唯一一次想做逃兵是E10管,是我唯一一次跟林总说我不想干了,我准备走了。林总专门请我吃了一顿饭,他说我都能顶得住,你为什么顶不住”。
节目中,高纪兵说:“我们那个时候承受压力就是说,这种质疑,有可能造成后面有十个管节,如果你工艺不成功,或者被否定掉,把你现在所有设备进行改造。”我们之前用了一年半时间,抽调几十号人专门做这个攻关。”
“一步步做实验,做研究,做攻关,相当于把之前一年半的时间都否定掉了,这个压力是最大的。为这个事情交通部对我们整个沉管安装工序组织了督察,交通部副部长专门带队进行督察,检查完以后他说了一句,这是交通部建设以来第一次对工序进行督察。”
公开资料显示:林鸣,中国交建总工程师,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其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14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总工程师林鸣: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今年10月28日,媒体报道了港珠澳大桥的消息。消息称,10月,伶仃洋上,从上往下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拍散不了建设者的自豪、喜悦。历时7年,东接香港、西连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日前全线贯通。
这一天,是大桥“穿新衣服”的日子——海底沉管隧道沥青路面摊铺正式展开。林鸣却如往常一样,从西人工岛往东人工岛,中间还在隧道里多次下车。一路“敲敲打打”,又一路问候与提醒:越是扫尾的时候,越是看不到的地方,越要注意细节……
文章其中一个小标题是《高品质的工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部分内容称,2013年年底,身体一向硬朗的林鸣病倒了。在筹备第八个“孩子”——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因劳累过度,鼻腔大出血,4天内实施了两次全麻手术。
醒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沉管安装的准备情况。未等身体恢复,他又匆匆回到工地,昼夜监控施工全过程。等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后,林鸣才下船复查身体。“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是第一步。”这句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鸣心中,也成为他坚定的信条。
有人将港珠澳大桥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工程,他一直强调要有“走钢丝”的心态。
林鸣说:“为什么建设沉管隧道的国家不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它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要小心谨慎,就要有风险控制。一旦踏出第一步,就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并且,每一步都跟第一步同样重要。任何一步走错了,都会掉下去”。
他说,“而且,我们港珠澳大桥走的是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项目有上千个岗位,每一名施工人员都不能懈怠。”
在同事眼中,他既“严”又“细”。有人甚至评价,这份“严”已达至严苛,“细”近乎吹毛求疵。他称:我也不想每天拿着“显微镜”。但要知道,到达终点之前,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关乎成败,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即使是一块砖,也要认真研究关于它的各种问题。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10节沉管的安装。原来认为,它的偏差值在三四厘米这样一个水平,但后来实际测量多了5厘米。哪里出问题了?整整100天,我们一直在检查到底是系统的问题,还是操作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安装方法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一般在工程收尾的阶段,大家的思想会有所懈怠。但幸好,我们的团队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每一个工人都认真地安置每一块砖、每一块路缘石。”林鸣说。
“老外漫天要价成就中国超级工程”
外界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所没有遇到的。
港珠澳大桥由桥梁,人工岛,隧道三部分组成,其中,岛隧工程师大桥的控制性工程,需要建设两座面积各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实现桥梁与隧道的转换,是大桥建设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极具挑战性。
林鸣2005年起参与港珠澳大桥前期筹备工作,2012年12月,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
他向大家介绍道,港珠澳大桥有三个难点,其中一个难点便是这是一个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2007年,当时工程师们为了准备这个工程全球去考察,当时世界上有两条超过三公里的隧道,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这个项目,安装的部分,全是欧洲人提供的这方面的支持,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林鸣说,考察团到釜山去考察时,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被他们拒绝了。于是考察团就是在大概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开了个船过了一下,用下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从釜山回来后,林鸣更加坚定一个决心: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于是,他们找了当时荷兰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当时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差不多约合15亿人民币。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跟谈判员说,你给他们说一个价,三亿人民币。三个亿,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但是,荷兰人是这么说的,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跟荷兰人谈崩了之后,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自主攻关!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咨询费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此照搬套用,林鸣不得不从零开始,自主攻关,待领团队开始挑战外海深埋沉管。
不被理解,没有经验,外国人都在看着,中国工程师到底行不行?
当然行!2013年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是不平凡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五环。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一刻,每一个建设者的坚守,每一次与家人的分离,每一次团队的合作,都已经凝固成了丰碑。[资料来源:南方日报、新疆晨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央视网、东南卫视等]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