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规格
参考消息网8月13日报道 港媒称,内地官员近日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将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专家称,这体现了中央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决心,将会啃硬骨头、动利益,甚至会涉及三地“割肉之疼”的利益调整。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2日援引《新京报》的报道称,8月2日,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披露了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的消息,组长由副总理张高丽担任。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担任天津市委书记,现在还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3月31日至4月1日,张高丽赴河北调研经济运行情况,要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媒体评价称,张高丽已经进入了京津冀领导小组组长的角色。
报道称,此前,中国成立的各类领导小组很多。以“国家”或“国务院”打头的领导小组,大多属于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承担跨部门重要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
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曾设有两个高级别小组,分别是成立于2000年的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和成立于2003年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根据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人员调整名单,目前这两个小组的组长均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组长是副总理张高丽。小组成员包括30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目前,西部开发小组和振兴东北小组的具体工作由发改委承担。发改委设立了西部开发司和东北振兴司。
专家分析称按照此前的规格,此次京津冀领导小组的常设办公室可能为部级或副部级,有可能设在发改委。
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张孝德认为,协调小组的建立,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即“中央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决心很大”。
张孝德说,以前的振兴东北和西部开发领导小组,主要是做加法,送政策,在他看来这次的小组不那么简单,是要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使区域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比如,区域共同面临的污染问题,要做减法;北京瘦身问题等,都是有“割肉之疼”的利益调整。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协调,很难达到京津冀一体化的预期目标。
报道称,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议召开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是多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却没有实质性进展,京津冀总规划仍未出台。
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介绍,张高丽在主持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专题会上决定,当前要做好五件事情: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分析,领导小组的职能,预计应该主要集中在顶层设计上,或有一些高层次的协调职能。常设的办公室可能会侧重于制定操作层面的规划,以及落实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
由于京津冀一体化还涉及首都的发展和建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估计,京津冀领导小组有自身的特殊性,应该不会完全照搬原来小组的模式。但无论办公室设在哪里,小组应该体现的是其协调性和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