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补课股改 去家族化

17.09.2014  11:32

温州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企业大多数是家庭制和家族制,股东之间多为夫妻、兄弟、父子、亲戚等关系。

自2013年初开始,温州在辖区内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企有效对接资本市场。

昨日,位于温州瑞安的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力诺”)和位于平阳的浙江合建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集中挂牌。这是温州企业首次现身新三板。

温州民企现身新三板的背景是,温州市自2013年初开始在辖区内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企有效对接资本市场。

但另一方面,并非所有民企有意愿进行股份制改造,在此过程中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往后也需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而规范治理后的红利却并非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顾威对记者表示:“推进股改的大方向是明确的,除了持续地宣传引导,政府要做的是扶上马、送一程,消除一些还在观望企业的后顾之忧。

温州补课股改

温州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企业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90年代初,公司制渐渐成为温企的主流,但大多数是家庭制和家族制,股东之间多为夫妻、兄弟、父子、亲戚等关系。

一位温州市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温州的企业存在产权模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财务二、三、四本账的问题并不罕见。企业主个人随意挪用企业资金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家族企业‘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是公司,但其实与《公司法》是貌合神离的。

尽管产生了“温州模式”,但资本市场上却并未形成“温州板块”,温企在对接资本市场方面稍显滞后。温州全市至今仅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2家,尚不如诸暨、江阴等一些县级市。

无法有效对接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后果是融资渠道的单一。长期以来,温州的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如若贷款无门,就只能求助于民间高利贷。银根的松紧,一定程度上扼住了企业的咽喉。

2009年国家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后,温州的民间资本大举进入房、矿和新能源等领域,全国三线城市和县级市的房产项目大部分由温州人开发。等到央行密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时,不少民企资金链断裂,或陷入担保链困局。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企业完成股改后,就能上市融资或发债,改变以往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也有利于企业从担保链和民间高利贷中解脱出来。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时代已经不同了。企业的产值在1亿以下时,老板能干就行;但达到一定规模,想成就百年老店,靠的就是制度。‘敢为天下先’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

2013年初开始,温州市在辖内开始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截至2014年8月底,全市累计新增股份有限公司224家。目前,温州市共有35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5批共70家拟上市企业的后备资源。

成本收益之辩

并非所有民企都有股改的意愿,这也是事实。

有企业主曾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要改制成股份制公司,需要向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等中介机构缴纳一笔费用,往后就要聘请专门的财务人员,在场外市场挂牌需要缴纳费用,股权转让还涉及税收问题,但企业规范运作的好处却不是一下子就能见着的。

有已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负责人透露,整个过程需要支付的费用大致在120万到180万之间。

一份关于温州市永嘉县企业股改意愿的调研报告显示,在74家受访企业中,有8家愿意主动试水,13家愿意进一步了解并希望政府加以引导,11家期待在优惠政策下推动股改,24家企业想进一步等待观望,有18家企业基本无股改意识。股改意愿欠缺、近期较难推动的仍占56%。

浙江力诺董事长陈晓宇表示:“我们公司是2011年开始筹划股改和上市事宜的。从封闭到开放、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很辛苦,但我们深知只有蜕变才有新生。目前,我们已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运营。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例子是,正泰集团当初要扩大规模,却受困于家族管理。南存辉以战略眼光进行股改,将亲友从重要岗位辞退,走现代企业之路。如今,正泰集团年产值超300亿元,成为全国工业电器的龙头企业和新能源领军企业之一。

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顾威对记者表示:“确实有民企存在顾虑,觉得短期看不到收益。改变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从政府角度,推动股改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前期温州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尽可能地降低企业股改的成本,同时引导企业将目光放长远,在企业规范治理的道路上送上马、扶一程。” (记者 高翔)